臨床表現
1.腹痛的性質和程度
腹痛的性質與病變所在臟器及病變的性質有關,如絞痛常表示空腔臟器梗阻;脹痛常為內臟包膜張力增大,系膜的牽拉或空腔器官脹氣擴張所致。疼痛的程度有時和病變嚴重程度相一致,但由于個體差異,有時疼痛的程度并不反映病變的程度。
不同類型的腹痛
運動腹痛
有些不經常運動的人,運動不到15分鐘就會感到腹痛,甚至有些人在急步快走中也會發生腹痛,休息一會兒自然好轉。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大多數人在運動初期都會發生這種腹痛,運動醫學稱為“運動中腹痛”。
情緒性腹痛
前人們認為只有成年人才會患情緒性疾病,而小兒,尤其是嬰幼兒,他們不懂事,“心病”是攤不到他們頭上的。但現在醫學研究發現,“心病”同樣可以纏上小兒。精神性腹痛就是其中之一,這種腹痛多因情緒波動而發生。
陣發性腹痛
腹部感覺陣痛,并伴有腹瀉等情形,癥狀又不象是痢疾。此類腹痛腹瀉癥狀,又可稱為夏季陣發性腹痛。亦常見于腸痙攣,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常見的情況。
傳導性腹痛
當第7肋以下的肋骨骨折時,由于骨折處肋間神經受刺激,會產生傳導性腹痛。
小腹冷痛
經前腹痛多系寒凝血滯 ,常表現為小腹冷痛異常。
產后腹痛
媽媽們分娩以后出現小腹疼痛的癥狀,在醫學上被稱為“產后腹痛”,又稱兒枕痛。
2.腹痛部位
腹痛的體表位置常和脊髓的節段性分布有關。通常情況下疼痛所在部位即為病變所在部位,但有一些病變引起的疼痛放射至固定的區域,如急性膽囊炎可放射至右肩胛部和背部,闌尾炎引起的疼痛可由臍周轉移至右下腹。
右上腹痛,須考慮是肝臟、膽囊、膽道、胰臟、十二指腸、右腎、大腸右段等問題;
右下腹痛需要想到的是盲腸、闌尾、右卵巢及輸卵管、右輸尿管等;
左上腹痛可能是胃、脾臟、胰臟、左腎、大腸左段;
左下腹痛則可能是乙狀結腸、左卵巢及輸卵管、左輸尿管等;
左、右腰腹痛應確診有無泌尿系統結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潴留等。
廣泛性與不定位性腹痛
腹痛,腹部的脹痛、絞痛、鉆頂樣疼痛、隱痛及燒灼痛等均屬腹痛范疇,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按照起病的急緩程度又可以分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慢性廣泛性與不定位性腹痛:常見于結核性腹膜炎、腸粘連、腸蛔蟲癥及神經官能癥等。
3.伴隨癥狀
發熱伴有腹痛提示炎癥、結締組織病、惡性腫瘤等;
腹痛伴惡心、嘔吐提示食管、胃或膽道疾病;嘔吐量多提示有胃腸梗阻;
腹痛伴腹瀉提示腸道炎癥、吸收不良、胰腺疾病;
腹痛伴休克,同時有貧血提示腹腔臟器破裂(如肝或脾破裂或異位妊娠破裂),心肌梗死、肺炎也可有腹痛伴休克,應特別警惕;
腹痛伴血尿等,表明可能泌尿系感染或結石;
腹痛伴便血,如為柏油樣便或嘔血提示消化性潰瘍或胃炎等;如為鮮血便或暗紅色血便,常提示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腸結核等。
診斷
腹痛常是患者就診的原因,其病變性質可為器質性,也可為功能性。有的腹痛起病急驟而劇烈,有的起病緩慢而疼痛輕微。由于發病原因復雜,故對腹痛患者必須細致的詢問病史,認真全面的體格檢查和合理的輔助檢查,全面分析,才能確定病變的部位、性質,對病因作出正確的診斷。
1.病史
詢問既往有無類似的發作,有無手術史及過敏史等。對育齡期婦女要詢問月經情況,此外還應了解過去及本次發病用藥情況及對治療的反應等。
2.病程
包括腹痛發生的時間、急緩,是持續還是間歇發作等等。腹痛發生的時間結合患者的健康狀況,對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至關重要。
3.誘發因素
如飲酒或進油膩、生冷、不潔食物等;膽囊炎或膽石癥發作前常有進食肥膩食物史;急性胰腺炎發作前則常有酗酒或暴飲暴食史。
4.體格檢查
(1)一般檢查
要重視全身情況,觀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狀況、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姿勢、體位、活動情況,有無貧血或黃疸等;此外還應檢查心肺、脊柱等。
(2)腹部檢查
①有無膨隆,有無彌漫性或局限性脹氣,有無腸型、胃型及蠕動波。
②觸診,腹部有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若可捫及包塊應了解其部位、大小、形態、邊界、質地、活動度及有無壓痛等。
③叩診,有無移動性濁音、鼓音,肝濁音界如何等。
④聽診,要注意腸鳴音是否增多、亢進、減少或消失,對腸鳴音的改變應作多次長時間觀察。
(3)直腸、陰道檢查,對于下腹痛、有排便異常者要作肛檢,對已婚婦女疑有盆腔病變者應由婦科醫師做盆腔檢查。
5.手術探查
對診斷不明、內科治療無效且病情危重者,可考慮剖腹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