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介紹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介紹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復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血管炎病變累及全身各個器官,故本病又稱為類風濕病。
治療措施:類風濕性關節炎至今尚無特效療法,仍停留于對炎癥及后遺癥的治療,采取綜合治療,多數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療效。現行治療的目的在于:
①控制關節及其它組織的炎癥,緩解癥狀;
②保持關節功能和防止畸形;
③修復受損關節以減輕疼痛和恢復功能。
(一)一般療法:發熱關節腫痛、全身癥狀來者者應臥床休息,至癥狀基本消失為止。待病情改善兩周后應逐漸增加活動,以免過久的臥床導致關節廢用,甚至促進關節強直。飲食中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要充足,貧血顯著者可予小量輸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體炎等在病人健康情況允許下,盡早摘除。
(二)藥物治療。
(三)理療。
(四)外科治療。
(五)中醫治療。
(六)推拿治療。
(七)微創治療。
(八)膏藥治療。
2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體征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體征
起病緩慢,多先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無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癥狀。
1、關節癥狀
(1)晨僵:關節的第一個癥狀,常在關節疼痛前出現。關節僵硬開始活動時疼痛不適,關節活動增多則晨僵減輕或消失。關節晨僵早晨明顯,午后減輕。
(2)關節腫痛:多呈對稱性,常侵及掌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趾間關節、踝關節及膝關節。關節紅、腫、熱、痛、活動障礙。
2、關節外表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表現的一部分或是其并發癥。本病的關節病變可以致殘,但不會致死。而關節外表現常是本病致死的原因。
(1)類風濕結節:見于15~20%的患者,多見于前臂常受壓的伸側面,如尺側及鷹嘴處。在皮下摸到軟性無定形活動小結或固定于骨膜的橡皮樣小結。血清類風濕因子強陽性者皮下類風濕結節更常見。
(2)類風濕性血管炎:類風濕性血管炎是本病的基本病變,除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外,全身其它處均可發生血管炎。表現為遠端血管炎,皮膚潰瘍,周圍神經病變,心包炎,內臟動脈炎如心、肺、腸道、脾、胰、腎、淋巴結及睪丸等。
(3)類風濕性心臟病:心臟受累、心肌、瓣膜環或主動脈根部類風濕性肉芽腫形成,或者心肌、心內膜及瓣環淋巴細胞浸潤或纖維化等。
(4)類風濕性肺病:慢性纖維性肺炎較常見,肺小血管發生纖維蛋白樣壞死及單核細胞浸潤,發熱、呼吸困難、咳嗽及胸痛。
(5)腎臟損害。
(6)眼部表現:葡萄膜炎是幼年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見病變,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引起角膜炎。
(7)Felty綜合征:是一種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引起脾臟腫大,中性粒細胞減少,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率高,抗核抗體陽性。
(8)干燥綜合征:是一種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淚腺和大小唾液腺等,導致腺體破壞和分泌減少或缺乏,臨床表現以眼和口腔粘膜為主的干燥癥群。
(9)消化道損害。
風濕指介紹
晨僵: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早期,往往表現早晨起來手指有僵硬感,經活動后漸緩解。隨著病痛的發展,晨僵越來越重,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多達1小時以上。
怕冷:病人手指對寒冷特別敏感,一遇冷水很容易發白、發紫、麻木、蟻走感甚至疼痛。這是由于指端動脈遇冷易
痙攣,醫學上稱其雷諾氏現象。
近側:類風濕關節炎最好發部位為近側(近軀干側)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可侵犯,但絕不侵犯遠側指間關節。有不少非專科醫生往往把好發遠側指間關節的增生性關節炎,甚至大骨節病誤診為類風濕。
尺偏:拇指側為指側,小指側為尺側。類風濕早期即可見手指往尺側偏斜,而正常人則多呈略向指側偏斜,尤其小指表現最為明顯。
肌萎:類風濕病人早期即往往具有指骨肌肉萎縮,與腫大的近側指間關節形成醫學上所謂的“梭狀”“豆菱茄狀”改變。
色沉:在病變指間關節的背側,往往見有色素沉著而發暗褐(黑)色。與此同時,局部皮膚可呈角化而增厚。
對稱:類風濕關節炎指關節損害的突出特點為兩手呈對稱性。有時早期僅見中指近側關節腫大,但也應是左右中指對稱性損害,而少有單側性,后者常見于創傷性關節炎與結核性關節炎等。
3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制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制
目前多認為本病屬于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始動因子尚不清楚,可能是感染因子(如病毒、支原體或細菌等)進入人體后,其所含某些成分(如寡糖或糖肽碎片)被關節內滑膜細胞攝取并組合到滑膜細胞所合成的蛋白多糖中,使其結構發生改變而具抗原性。這種自身抗原不僅可使機體產生抗體(IgG),同時還導致IgG分子的Fc片段結構發生改變,形成新的抗原決定簇,從而激發另一種抗體形成,即類風濕因子(RF)。血清中RF最主要的成分是IgM,亦有IgG、IgA和IgE等。IgM型的RF約見于85%~95%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是臨床診斷的重要指標。各種免疫球蛋白類型的RF與IgG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存在于血循環中。RF和免疫球蛋白可以在關節內合成并結合成免疫復合物,循環中RF-IgG復合物亦可以沉積于局部組織,這與關節和關節外器官和組織病變的發生有密切關系。關節滑膜內RF-IgG復合物可以固定及激活補體,產生C3a和C5a,吸引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滲出。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及滑膜細胞(A型細胞)吞噬了上述免疫復合物后,被激活并合成和釋放溶酶體酶,包括中性蛋白酶、膠原酶等以及各種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IL-1等,導致滑膜及關節軟骨的破壞。IL-1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介質,由激活的巨噬細胞和滑膜細胞產生。IL-1可使滑膜細胞和軟骨細胞合成和釋放膠原酶和其他蛋白溶解酶,并抑制軟骨細胞合成蛋白多糖,本身又是一種破骨細胞激活因子。滑膜內不僅有RF、各種免疫球蛋白及補體等,而且經免疫熒光和組織培養亦說明它們可由滑膜內B細胞和漿細胞產生。即使在始動因子(如感染因子)已不復存在的情況下,RF仍不斷產生,結果導致炎癥病變反復發作,成為慢性炎癥。
研究結果表明,除上述體液免疫因素外,本病與細胞免疫亦有密切關系。隨滑膜病變轉為慢性,T細胞和漿細胞明顯增加,其中主要是T4輔助細胞。T4與B細胞協同作用,參與RF和免疫球蛋白合成,滑膜內HLA-DR陽性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增加,與T4相互作用,亦與造成關節損害的免疫機制有關。
關于感染因子與本病的關系,近年來注意到EB病毒感染的作用。約65%~93%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中有EB病毒核心抗體,而其他關節炎患者則僅為10%~29%;又本病患者細胞培養的B細胞,經EB病毒轉化后可產生RF。
4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病因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病因
尚未完全明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與環境、細胞、病毒、遺傳、性激素及神經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
細菌因素
實驗研究表明A組鏈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為RA發病的一個持續的刺激原,A組鏈球菌長期存在于體內成為持續的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免疫病理損傷而致病。支原體所制造的關節炎動物模型與人的RA相似,但不產生人的RA所特有的類風濕因子(RF)。在RA病人的關節液和滑膜組織中從未發現過細菌或菌體抗原物質,提示細菌可能與RA的起病有關,但缺乏直接證據。
病毒因素
RA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系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遺傳因素
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在人群調查中,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與RF陽性患者有關。HLA研究發現DW4與RA的發病有關,患者中70%HLA-DW4陽性,患者具有該點的易感基因,因此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性激素
研究表明RA發病率男女之比為1∶2~4,妊娠期病情減輕,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減少。動物模型顯示LEW/n雌鼠對關節炎的敏感性高,雄性發病率低,雄鼠經閹割或用β-雌二醇處理后,其發生關節炎的情況與雌鼠一樣,說明性激素在RA發病中起一定作用。
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但多數患者前常無明顯誘因可查。
5類風濕性關節炎級別鑒定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級別鑒定
Ⅰ級:病人完成正常活動的能力無任何限制。
Ⅱ級:雖有中度限制,但仍能適應。
Ⅲ級:重度限制,不能完成大部份的日常工作或活動。
Ⅳ級:失去活動能力臥床,或僅能應用輪椅活動。
6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理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理
尚未完全明確,認為R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已被普遍承認。具有HLA-DR4和DW4型抗原者,對外界環境條件、病毒、細菌、神經精神及內分泌因素的刺激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當侵襲機體時,改變了HLA的抗原決定簇,使具有HLA的有核細胞成為免疫抑制的靶子。由于HLA基因產生可攜帶T細胞抗原受體和免疫相關抗原的特性,當外界刺激因子被巨噬細胞識別時,便產生T細胞激活及一系列免疫介質的釋放,因而產生免疫反應。 細胞間的相互作用使B細胞和漿細胞過度激活產生大量免疫球蛋白和類風濕因子(RF)的結果,導致免疫復合物形成,并沉積在滑膜組織上,同時激活補體,產生多種過敏毒素(C3a和C5a趨化因子)。局部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產生的因子如IL-1、腫瘤壞死因子a、和白三烯B4,能刺激我形核白細胞移行進入滑膜。局部產生前列腺素E2的擴血管作用也能促進炎癥細胞進入炎癥部位,能吞噬免疫復合物及釋放溶酶體,包括中性蛋白酶和膠原酶,破壞膠原彈力纖維,使滑膜表面及關節軟骨受損。RF還可見于浸潤滑膜的閃細胞,增生的淋巴濾泡及滑膜細胞內,同時也能見到IgG-RF復合物,故即使感染因素不存在,仍能不斷產生RF,使病變反應發作成為慢性炎癥。
7類風濕性關節炎日常保健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日常保健
一要早期診斷。現代醫學認為 ,類風濕性關節炎將近半數以上的病例可以從病史中得出初步診斷或診斷線索 ,單從體征得到診斷的約占 30%,通過化驗檢查得到診斷的不過 20%。因此發現有四肢小關節腫瘤 ,早晨僵硬等應及時到醫院風濕病專科診治 ,不要輕信江湖秘方 ,胡亂投醫 ,或者自己濫用藥物 ,延誤診治 ,浪費錢財。
二要避寒保暖。中醫認為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由于遭受風寒濕邪的侵襲 ,導致經脈痹阻 ,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因此 ,要養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習慣 ,冬天要戴手套 ,不要用冷水和化學洗滌劑接觸患處 ,避免受涼、疲勞與潮濕。
三要建立信心。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難治性疾病 ,患者應該與醫生密切合作 ,打持久戰 ,戰勝病魔。不要偏信廣告 ,所謂有些“特效藥”、“祖傳秘方”等常常是騙人的 ,雖然取效一時 ,但無益于病情 ,造成錢財的損失。
晨練和散步不僅可增強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體質,促進其康復,而且可以增加關節的適當活動,從而減少關節強直與畸形,減少殘疾的形成。其主要方法有:
1)快速走路和倒走。這是一般人容易掌握而且能堅持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所謂快速走路,即每分鐘120步,時間由短到長。所謂倒走,即退著走,在平道上或廣場上進行,每次100-200步,可與快速走路交替進行。體質較好的病人,還可進行快跑、長跑和變速跑。
2)可以練習太極拳、太極劍、五禽戲等中華傳統武術。
3)騎自行車、跳老年迪斯科、傳統舞蹈、健美操等運動方式,都有助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的治療,也可進行關節體操街道簡單的關節功能鍛煉。
風濕免疫專家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根據自己的病情、身體情況及自己的愛好等選擇1-2種。病情較輕的可選擇動作復雜、活動量稍大的活動如太極拳、太極劍、老年迪斯科等;病情較重,行動不太方便的可選擇動作簡單、活動量少的活動如散步、慢跑、氣功等。病人也可針對自己的病變關節來選擇不同部位的關節體操。
8類風濕性關節炎檢查診斷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檢查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檢查
一、滑液檢查:外觀呈混濁的草黃色漿液,粘稠度降低,粘蛋白凝固不全,可見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細胞。
二、血沉:即紅細胞沉降率(ESR),可作為判斷炎癥活動度的可靠指標,其升降與類風濕的活動度相一致,也可作為判定療效及診斷的指標。正常值:兒童<10mm/1h;成年男性0~15mm/1h;成年女性0~20mm/1h。
三、抗鏈球菌溶血素“O”:簡稱抗“O”或ASO。正常值約250單位~500單位,此值因年齡、季節、氣候、鏈球菌流行情況,尤其地區而有所差別。有人分析,類風濕病人中抗“O”升高占30%。
四、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身體內產生的抗IgG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漿細胞合成并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結和類風濕性皮下結節的漿細胞也可產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
1、晨僵。
2、至少一個關節活動時疼痛或有壓痛。
3、至少一個關節腫脹(軟組織肥厚或積液而非骨質增生,為醫生所看到、。
4、至少另一個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兩個關節受累所間隔的時間應不超過3個月。
5、對稱性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同時侵犯機體兩側的同一個關節(如果侵犯近側指間關節、掌指關節或趾關節時不需要完全對稱、,遠側指間關節的累及不能滿足此項標準。
6、骨隆起部或關節附近伸側的皮下結節(為醫生所看到、。
7、標準的X線片所見(除骨質增生外,必須有受累關節附近的骨質疏松存在、。
8、類風濕因子陽性。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學改變中的三個或更多:明顯的絨毛增生;表層滑膜細胞增生及呈柵欄狀;明顯的慢性炎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及形成淋巴結的趨勢;表層或間質內致密的纖維素沉積;灶性壞死。
11、皮下結節中的組織學改變應顯示中心區細胞壞死灶,圍繞著柵欄狀增生的巨噬細胞及最外層的慢性炎癥細胞浸潤。
9類風濕性關節炎危害影響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危害影響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不及時,危害性比較大,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即:
1、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腎病;類風濕關節炎出現腎功能障礙,多與長期使用抗類風濕藥和非甾體消炎鎮痛藥有關。停止用藥后,即可逐漸改善。長期使用非甾體消炎鎮痛藥,也有可能引起間質性腎炎,雖然進展緩慢,但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和有腎病患者應慎重使用。
2、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皮膚病;具有代表性的為類風濕結節。另外,惡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起壞死性脈管炎,出現一種紫癜、潰瘍和壞疽混合存在的皮膚病變,多見下肢下13部位。
3、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呼吸道疾病;多見胸膜炎和間質性肺炎,特別是長期患病的老年人。
4、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眼病;類風濕也能累及眼睛,約15%患者可出現干燥綜合征,從而引起角膜和結膜干燥不適,少數患者可并發鞏膜炎、虹膜炎,多發生在角膜邊緣2~3毫米處。
5、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心臟病;類風濕關節炎并發心包炎可高達20%~50%,少數還形成類風濕結節,多數無癥狀,往往在心臟超聲檢查時發現。但也有引起左心衰竭的可能。
6、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神經系統疾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往往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其原因與頸椎壓迫脊髓或因滑膜炎、肌腱滑膜炎壓迫周圍神經,都可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10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案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案
治療目的是解除關節疼痛,防止關節破壞,保留和改善關節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具體方法有:
1、理療:局部熱療、熱水浴、溫泉浴、蒸氣療法及石蠟療法等均可使疼痛減輕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適。急性滲出性病變可用冷敷來減輕疼痛。紅外線、超短波或短波透熱療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環,促使炎癥及腫脹消退,疼痛減輕,并以增強藥物對局部的作用。
2、手術治療。
3.藥物治療:
(一)水楊酸鹽:阿斯匹林仍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藥物。
(二)消炎痛:非類固醇抗炎藥,效果較好,其鎮痛、退熱及抗炎作用都較強。
(三)異丁苯丙本酸:抗炎、鎮痛及退熱作用均較阿斯匹林強10倍以上,副作用較阿斯匹林小。
(四)皮質激素:對急性炎癥有顯著療效,長期應用副作用較多,停藥后極易復發。
(五)青霉胺:應用青霉胺治療,除使關節癥狀緩解外,可使血沉及C反應蛋白降低,類風濕因子轉為陰性。
(六)疏甲丙脯酸。
(七)雷公藤:具有消炎、抗菌、調節免疫、活血化瘀、殺蟲等作用。
(八)金制劑:可能干擾細胞的生化反應。對關節疼痛及晨僵有明顯療效,也能使血沉及C反應蛋白好轉,有效率可達70-90%。
(九)免疫抑制劑:對本病有一定療效,常用者有環磷酰胺、硫唑嘌呤。
(十)類風濕性關節炎高效治療藥物:坎離砂
11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治療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治療
中醫中藥是傳統醫學的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是中國的國粹,幾千年來不知道治好了多少疑難雜癥,一直以來被國人引以為驕傲。對于關節疾病的治療,很多人也比較信賴中醫的推拿、按摩和中藥的治療。關節的推拿按摩,是物理治療手法,只要在正規醫療機構治療,患者一般是可以放心的。
中醫對于關節炎治療的傳統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藥治療一般是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的,中藥是結合了針灸與藥物的原理,具有不錯的療效。
12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
1.身體發熱 大部分病人有不規則的輕度或中度發熱,但亦有呈弛張熱或持續低熱者。脈率加愉,大量出汗,往往與體溫不成比例。
2. 關節炎 典型的表現是游走性多關節炎,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髖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的炎癥表現,但不化膿。部分病人幾個關節同時發病,手、足小關節或脊柱關節等也可累及。通常在鏈球菌感染后一個月內發作,抗鏈球菌抗體滴度常可增高。急性炎癥消退后,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直和畸形,但常反復發作。典型者近年少見。關節局部炎癥的程度與有無心臟炎或心瓣膜病變無明顯關系。
3.心臟炎 為臨床上最重要的表現,兒童病人中65%~80%有心臟病變。急性風濕性心臟炎是兒童期充血性心衰竭的最常見的原因。
4. 皮膚變化 可為蕁麻疹,斑丘疹,多形紅斑,結節性紅斑及環形紅斑,以環形紅斑較多見,且有診斷意義。常見于四肢內側和軀干,為淡紅色環狀紅暈,初出現時較小,以后迅速向周圍擴大,邊緣輕度隆直,環內皮膚顏色正常。有時融合成花環狀。紅斑時隱時現,不癢不硬,壓之退色,歷時可達數月之久。
5.舞蹈癥 常發生于5~12歲的風濕病兒童,女性多于男性。多在鏈球菌感染后2~6月發病。系風濕熱炎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基底節、大腦皮質、小腦及紋狀的表現,起病緩慢。臨床表現有:精神異常 起病時,常有情緒不寧,易激動,理解力和記憶力減退;不自主動作;肌力減退和工濟失調。
6.其他表現 除上述典型表現外,風濕偶可累及其它部位而造成風濕性胸膜炎、腹膜炎、脈管炎、應引起注意。
13類風濕性關節炎日常護理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日常護理
1、心理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對人體的健康危害很大,使得部分患者終身致殘,因此存在一種恐慌心理,有悲觀和消沉狀態,不能充分調動患者內在的積極因素,無法樹立信心密切配合治療。心理治療是醫生實事求是的、客觀的、科學的向病人講清病情、治療方法和今后的希望以及預后的可能性,為患者制定周密的綜合治療計劃,只有取得病人對醫生的信任,才算有了進一步治療的基礎。
2、營養
類風濕病患者對飲食雖無特殊要求,但長期患病,慢性消耗易出現瘦弱及蛋白質、維生素不足現象,由于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致使胃腸功能低下,消化吸收障礙,因此,平衡營養是疾病康復的基礎,是綜合治療不可忽視的方面。
3、鍛煉
類風濕病患者應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加強整體和關節局部的功能鍛練,以增強體質,保護或恢復關節功能。早期的關節功能鍛煉對保持關節功能,防止關節變形有積極作用。鍛煉應在醫生指導下,無論病情輕重,均應采取動、靜結合,以主動鍛練為主。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因一時未見成效而放棄鍛煉。
4、理療
理療主要用于關節病變的局部,RA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由免疫功能紊亂而引起免疫病理變化,全身性熱療對于本病的治療意義亦待探討,低溫療法應控制在適當范圍,否則溫度過低只可能改變機體蛋白質抗原性,反而對病情控制不利。因此,理療只適用于類風濕病基本控制,全身病情穩定好轉時少數關節腫脹、肌肉痙攣、輕度畸形而無骨性強直的病人。
5、按摩療法
按摩療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目的在于補腎健骨、舒筋活絡、健脾祛濕、疏風定痛,以促進患者受累關節功能的恢復和全身狀況的改善,為進一步治療打下基礎。按摩治療應注意:(1)切忌粗疏大意、手法粗暴;(2)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下手;(3)切忌急于求成,避免因手法不當而使關節受損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全身狀況差的或嚴重風濕活動期,有明顯血管炎的病人應禁忌按摩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14類風濕性關節炎飲食護理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飲食護理
類風濕性抑制慢性病,更和自身免疫力有關。輕微的將導致關節炎腫痛、僵硬、畸形,嚴重者甚至殘廢等等。因此,治療類風濕需及早。除了醫生指導的治療外,類風濕患者還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護理保健。那么,現在就由北京馬金啟類風濕研究院相關專家介紹類風濕性關節炎護理保健方法。
1、避免食用的食物:玉米、小麥中的面筋、牛奶、龍葵家族類如西紅柿、辣椒等會加重關節炎癥狀,所以應盡量少吃。
2、避免受涼:盡量避免受涼、淋雨,受雨淋或驟寒侵襲時,可飲少量酒以御寒。
3、避免食用的食物:玉米、小麥中的面筋、牛奶、龍葵家族類如西紅柿、辣椒等會加重關節炎癥狀,所以應盡量少吃。
15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預防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預防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預后與病程長短、病情程度及治療有關。對具有多關節受累、關節外表現重、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體和HLA-DRI/DR4陽性,以及早期出現骨破壞的患者應給予積極的治療。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經規范內科治療可以臨床緩解。
疾病預防
類風濕關節炎無有效的預防方法,重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免延誤病情。一旦診斷了類風濕關節炎,應減少或避免加重因素。
疾病護理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戒煙、避免受涼,要適當的鍛煉,最大程度的改善和保存受累關節的功能,降低殘疾的發生。用藥過程中要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定期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
16類風濕性關節炎NK凈髓除痹療法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NK凈髓除痹療法
NK凈髓除痹療法
NK細胞即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不僅與抗風濕、抗腫瘤、 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NK細胞一般認為直接從骨髓中衍生,其發育成熟依賴于骨髓的微環境。
技術原理
“NK凈髓除痹療法”即在確定患者致病因的基礎上,采用關節滲透在病發部位注入細胞活性分子,促進CD2、CD3分子和多種細胞因子,活化體內NK細胞。注入的細胞活性分子里包括超氧物歧化酶,超氧物歧化酶配合NK細胞迅速殺死致病菌,并有清除致病風濕因子的作用,達到快速消除癥狀的效果。
技術概況
1.確定致病因。免疫力低下、受凍受風、病毒感染、潮濕環境、外周循環差等;可以誘發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病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通過:1、血液生化檢查2、免疫學檢查3、微生物學檢查4、類風濕因子檢查5、骶髂CT、MRI檢查6、關節液檢查7、X線檢查8、超聲影像檢查,這8項檢查確定致病原因。
2.采用關節滲透,在病發部位注入細胞活性分子,促進CD2、CD3分子和多種細胞因子,活化體內NK細胞。注入的細胞活性分子里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超氧物歧化酶配合NK細胞迅速殺死致病菌,達到快速消除癥狀的效果。
3.通過關節疼痛治療儀,修復受損傷組織。關節疼痛治療儀在短時間內微波刺激,產生多次累積疊加效應,干擾病灶周圍神經細胞加載“疼痛信息”,有效阻斷和徹底清除游離病變組織。
4.康復身體免疫,防止復發。通過DC治療,即在無菌環境下,導出患者大約100cc血液,經過德國MACS凈化儀,將血液中的受損組織修復并加強免疫。再將處理過的血液輸回患者體內,以使全身血液中受損組織全部修復。達到最后的康復,防復發且不再遺傳。
5.結合中醫加強免疫。治療的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藥治療即當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同時亦須溫腎助陽、扶正固本,調節自身的機體免疫,為防復發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統屏障,取到兩儀活骨的目的。從而達到強筋壯骨、根除關節炎癥之功效。對人體沒有任何副作用。不僅對治療中的患者有幫助,對于早期風濕患者也有很大的作用。
技術優勢
1.采用目前國際最先進RF-CAS骨膜檢測儀,通過8大項檢查確定導致風濕疾病的最終致病菌,及其在體內的含量,判斷患者患病輕重,以針對性治療。解決了目前對風濕疾病重治不重診的弊端。
2.從活化體內NK細胞入手,NK細胞作為先天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效應細胞,能更好的清除患者體內衰老,病變甚至癌變細胞。在迅速解決疼痛紅腫的同時不影響身體其他機能,做到真正的綠色治療。
3.配合關節疼痛治療儀,修復其余受損組織。在解決疼痛的基礎上,深入修復以防止病情短時間內復發,加強療效,避開傳統的治標不治本的弊端。
4.采用DC治療和中藥調理。針對治愈后的鞏固,做到最全面的修復免疫,調節免疫平衡。告別風濕疾病不能治愈,反復復發的問題,達到抗復發抗遺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