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閉塞癥中醫病因認為“心生血,主血脈,心痹者,脈不通”,勞倦思慮過度,都可使心血耗傷而脈道閉阻。“脾主四肢和運化”。脾虛則臟器不調,運化失司。“脾氣不得散精”,氣血難達四末,“腎藏精生髓主骨”,精氣足則衛外固密,不易受病。
反之,則為寒濕所侵。“沖脈為五臟六腑之海”,其循行路徑,分布四肢。在下肢,沖脈的走向與本病常易發生的血管病變部位很相似。故沖脈與全身血液循環有關,亦與四肢血液循環有關,因此,從中醫理論來看,動脈硬化閉塞癥中醫病因屬于心、脾、腎三臟和沖脈不足,導致氣血失調,脈絡痹阻、腠理失密,從而易受寒濕侵犯。“寒氣入徑而稽遲,泣(同澀)而不行,客于脈外而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通”。即鑄成脫疽癥。
絡脈閉塞,氣血凝滯”,“脈道以通,氣血乃行”,“不通則痛,痛則不通”。絡脈閉塞,氣血不通除引起疼痛外,還可以引起手足發冷,四肢麻木,甚則由于得不到氣血的供養而壞死,發生脫疽癥。
病因
①平昔厚味膏梁,熏蒸臟腑,丹石補消爍腎水,房勞過度,氣竭精傷(見《外科正宗》等)。即認為鑄成此病與飲食房勞有關。②脫骨疔原因膏梁、房室損傷脾腎又有外修手足口咬等傷。《醫學入門》意即認為動脈硬化性脈管炎與外傷關系密切。③其原因多跣足在冰雪上行走,致氣血寒氣冰凝而成。意謂脫疽與受寒有關,此外還提出脫疽癥與精神因素有關。如《馮氏錦囊》等著作均有“郁怒有傷肝脾氣血難達,易改筋潰骨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