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講,接種過某種預防針,身體里會產生相應的抗體,也就是說對某種病有了抵抗力,再接觸該種病原體時,就不再患這種病了。
例如,注射麻疹疫苗后的小孩,再接觸該種病原體時,就不再患這種病了。但必須知道,通過預防接種所獲得的抵抗力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接種了某種疫苗后,可以不再患該種傳染病,而少數人還可能患該種傳染病。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 在接種疫苗時,孩子已接觸過該種傳染病的病人
孩子正處于這種傳染病的潛伏期內,接種疫苗后,還未產生免疫力時,這種傳染病的癥狀就出現了。
2. 接種疫苗時間過早
按照兒童預防接種程序,麻疹疫苗接種時間在嬰兒出生后滿8個月時接種,若過早接種,小兒體內大多不能產生有效的免疫力,或者與小兒體內由母親轉給的尚未完全消失的麻疹抗體中和,使疫苗失效。
3. 疫苗保存方法不正確
預防接種用的疫苗,保存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假如保存方法不好或者已經過期,則接種后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接種了這種疫苗的孩子,仍有患該種傳染病的可能。
4. 未按時做加強免疫
各種疫苗接種后,在體內所產生的抵抗力可保持半年到五年不等,為了解決免疫力下降的問題,延長免疫作用時間,在基礎免疫后,經過一定時間,需要再注射相同的疫苗,進行加強免疫,以鞏固免疫效果。假如沒有按照免疫接種程序進行加強免疫的小孩,仍可能患該種傳染病。
5. 疫苗使用不恰當
小兒麻痹糖丸,只能用涼開水口服。若用熱開水化開后口服就無效了,不能預防小兒麻痹的發生。
6. 任何一種疫苗接種以后,都不會使接種的人群百分之百的產生免疫力,極個別的人接種后如不產生免疫力則仍會患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