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的中國人口協會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不孕不育患者目前已超過4000萬,占育齡人口的12.5%。日常生活中導致不孕不育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生殖健康的現狀和觀念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等。總之,不孕不育發生率的明顯增加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應引起社會各界的足夠重視。
不孕不育的發生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社會、心理因素
包括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及公共衛生資源和條件等直接或間接對人的內分泌系統和生殖能力的影響。
二、生殖健康的現狀和觀念
當前,青春期年齡提前與生育年齡普遍延遲的矛盾比以往更為突出,即發育年齡早、性能力建立早、性成熟早,而婚齡、育齡晚。
據1999年29個省市區的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少女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13歲,最早為八九歲;14歲男孩已有40%~50%出現首次遺精,平均年齡為15歲,最早在10歲就已出現。
而1997年全國人口與生殖健康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婦女平均初婚年齡為23.4歲(城市要高些),23歲以后晚婚的女性占59.4%,40%在23歲前結婚。
顯而易見,大部分女性自來月經后要經歷10年左右才能進入婚育角色,男性亦然。我們可以明確地肯定,處在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性欲旺盛,而他們對性知識、避孕知識、生殖衛生知識卻了解得很少很少。
目前,婚前性行為發生率及未婚人群的人流率呈明顯上升趨勢。高婚前性行為發生率和低生殖衛生保護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而造成許多青年在面臨生育時出現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