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對人類危害極大的病,患者發病時會出現出血、感染等癥狀。并且引起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病因也有多種。因此,患者在去醫院治療時應先查明病因,才可對癥治療。
一、病因
原發性APL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繼發者常見于應用化療和(或)放療的腫瘤患者,也有應用烷化劑和拓撲異構酶Ⅱ抑制劑引起APL的報道,繼發性APL的預后較好,其對治療的反應和長期生存率與原發者相近,但與化療相關的AML明顯不同。
二、發病機制
APL是白血病中對誘導分化治療反應較好的一種類型,這與APL細胞中表達的維A酸受體(RARα)融合蛋白誘導的染色質的改變有關,已報道的APL的5種染色體易位均累及17號染色體上的RARα基因,該基因全長39398bp,包含9個外顯子和8個內含子,t(15;17)易位見于絕大多數APL患者,維A酸受體α基因與15號染色體的早幼粒細胞白血病(PML)基因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
該融合基因編碼的蛋白具有不同于正常RARα等位基因編碼的野生型維A酸受體的功能,RARα基因位于染色體17長臂2l區帶,其功能是核激素受體,維A酸結合在RAR受體元件上,轉錄調節許多基因,PML是一核蛋白,從氨基端到羧基端,包括脯氨酸豐富區,核小體定位所需的胱氨酸豐富區,形成同/異二聚體所需的螺旋環螺旋結構。
并且核定位信號NLS以及絲氨酸,脯氨酸豐富區,PML正常位于一個稱為POD(PML oncogenic domain)的結構(又稱核小體,多蛋白核器)中,POD在核中呈斑點狀,數目15~20個,PML的功能尚未完全闡明,近來的研究認為PML通過轉錄共激活作用,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活性,在多種凋亡途徑中,PML也可能起重要作用,在M3型AML(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中,17號染色體上的RARα與15號染色體上的PML相互易位,即發生t(15;17)(q22;q21),PML和RARα的相互易位造成以下后果:
1、PML-RARα融合蛋白通過顯性負抑制作用,抑制早幼粒細胞分化成熟。
2、PML去定位,形成上百個細小顆粒,分布在核及胞質中,使POD的結構破壞,PML的正常抑制增殖和促凋亡功能發生障礙,導致細胞增殖,凋亡減少。
3、RARα正常時能與轉錄共抑制復合物(N-CoR/Sin3a/HDAC-1)(N-CoR=核受體共抑制物,HDAC=組蛋白去乙酰化酶)結合,在生理劑量的維A酸作用下,RARα可以與共抑制復合物解離,起轉錄激活作用,即激活所調節的靶基因。
PML-RARα可促進RARα與共抑制復合物的結合,抑制RARα所調節的靶基因,抑制了早幼粒細胞的分化成熟,并使其增殖,引起M3型AML,在治療劑量下,ATRA可降解PML-RARα,此外,ATRA還可使共抑制復合物與RARα分離,進而募集共激活(coactivators)復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