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癥狀
原發性肺動脈高壓依據肺動脈壓和心排血量將其臨床經過分3個階段:初期、后期和終期(圖1)。初期(I期):肺動脈壓逐漸升高,心排血量正常,患者通常無癥狀,僅在劇烈活動時感到不適;后期(Ⅱ期):肺動脈壓穩定升高,心排血量仍保持正常,可出現全部癥狀,臨床病情尚穩定;終期(Ⅲ期):肺動脈高壓固定少變,心排血量下降,癥狀進行性加重,心功能失代償。
美國多中心收集的187例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的登記調查分析,常見的初始癥狀如下:呼吸困難(60%),疲乏(73%),胸痛 (47%),眩暈(41%),水腫(37%),暈厥(36%),心悸(33%)。我們分析41例不能解釋的肺動脈高壓患者,其癥狀發生率為:呼吸困難88%,胸痛48%,眩暈35%,暈厥15%,咯血27.5%,雷諾征7.5%。
(1)呼吸困難
是最常見的癥狀,其特征是勞力性,發生與心排血量減少,肺通氣/血流比失衡和每分通氣量下降等因素有關。
(2)胸痛
可呈典型心絞痛發作,常于勞力或情緒變化時發生,因右心后負荷增加,右心室心肌組織增厚耗氧增多,及右冠狀動脈供血減少等引起的心肌缺血。
(3)暈厥
包括暈厥前(眩暈)和暈厥,多于活動后發生,休息時也可出現,系腦組織供氧突然減少所引起。
以下情況可以誘發
①肺血管高阻力限制運動心排血量的增加;
②低氧性靜脈血突然分流向體循環系統;
③體循環阻力突然下降;
④肺小動脈突然痙攣;
⑤大的栓子突然堵塞肺動脈;
⑥突發心律失常,特別是心動過緩。
(4)疲乏
因心排血量下降,氧交換和運輸減少引起的組織缺氧。
(5)咯血
與肺靜脈高壓咯血不同,肺動脈高壓咯血多來自肺毛細血管前微血管瘤破裂。咯血量通常較少,也可因大咯血死亡。
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的癥狀都是非特異性的,且多在肺動脈高壓進展后出現,因此,推測在肺循環異常改變前存在一個臨床潛伏期,這對有肺動脈高壓危險因素的人做進一步檢查十分重要,以利于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2.體格檢查
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的體征多與肺動脈壓升高和右心功能不全有關,通常肺動脈高壓達中度以上,物理檢查才有陽性發現。常見有呼吸頻率增加,脈搏頻速、細小,早期發紺不明顯。因右心室肥厚順應性下降,頸靜脈搏動增強,右心衰竭時可見頸靜脈充盈。胸骨左下緣有抬舉性搏動,反映右心室增大。
左側第2肋間可看到或觸及肺動脈收縮期搏動,并可捫及肺動脈瓣關閉振動,該區聽診可聞及收縮期噴射音及噴射性雜音,肺動脈第二音亢進和距離不等的第二心音分裂。
肺動脈壓越高,肺血管順應性愈小,分裂越狹窄,當右心衰竭時,分裂固定。嚴重的肺動脈高壓,肺動脈明顯擴張,可出現肺動脈瓣關閉不全的舒張早期反流性雜音,也稱Graham Steel雜音。在胸骨左緣第4肋間,可聞及三尖瓣全收縮期反流性雜音,吸氣時增強,通常來源于右心室擴張,也可見于乳頭肌及腱索自發性斷裂。右心性第四、第三心音分別反映右心室肥厚和右心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