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白塞氏病的認識是什么?白塞氏病在生活中并不是很常見,它的發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確,中醫和西醫對于該病的病因的認識也有不同的見解。而只有了解疾病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預防和治療。
白塞氏病自古就有,男女均可發病,可見于各個年齡,以35歲后多見,其發生、發展與免疫功能異常密切相關。中醫稱之為“狐惑”,且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的說法。
中醫認為白塞氏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是溫熱毒邪蘊滯,而溫熱的形成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外因是感受濕熱毒邪,內因主要是臟腑功能失調,溫熱毒邪蘊于肝脾腎循環上攻于口、眼下注于外陰,引發本病。
而情緒波動憂、思、郁、怒致肝氣郁結、氣瘀化火或過時肥甘厚味,釀成脾胃濕熱,濕熱影響心脾肝腎,而心氣攻于舌,脾氣攻于口,心脾濕熱,循進上與口舌,則口舌生瘡,肝脈赤目循繞陰氣,腎開竅于二陰,肝腎濕熱上熏形成眼疾,下注二陰之外陰部潰瘍,因此,情緒也是白塞氏病的發病原因之一。
人類的生命力是頑強的,而大家在了解了白塞氏病的發病原因后,就可以有效的預防該病的發生,保證身體的健康,遠離疾病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