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粘膜病簡介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簡介
口腔粘膜病是口腔某一部位粘膜的正常色澤、外形、完整性與功能等發生改變的疾病。病變種類繁多,可以組合成復雜多樣的損害。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在口腔粘膜上有所表現,而有些口腔表征可作為全身疾病診斷的依據或線索。其發病因素方面,除了少數與口腔條件直接相關外,絕大多數與全身或系統因素的關系密切。隨著免疫學研究的不斷發展,發現與自身免疫有關的口腔粘膜病在臨床上已屢見不鮮,如慢性盤狀紅斑狼瘡、天皰瘡、類天皰瘡、舍格林氏綜合征、白塞氏綜合征以及結節病等。口腔粘膜病除一些疾病的病因較明確外,較多種疾病的病因仍不清楚。
2口腔粘膜病發病原因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發病原因
1、跟人隨著年齡增長,口腔免疫力下降的生理缺陷有關,成年人由于成長激素的分泌減少,口腔對于維生素的吸收能力反而不能兒童生長期;
2、復發性口腔潰瘍屬于多基因遺傳病,父母比較嚴重的話,子女遺傳上的可能性極大。尤其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身體容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體內缺乏鐵、鋅等微量元素,睡眠不好導致精神緊張,勞累或感冒時,都會誘發口腔潰瘍。
3口腔粘膜病主要癥狀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主要癥狀
口腔粘膜病指口腔內粘膜的損壞,具體癥狀為:口舌潰爛,舌體干裂,聲音嘶啞 ,口干口苦,繼面引發口腔扁平苔癬,口腔炎,復發性口瘡,唇炎等口腔疾患,導致飲食困難,口腔疼痛難忍,苦不堪言,而且一旦病情引發,便反復發作(一次比一次嚴重)。并可導致體內多種并發癥,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工作,病魔無情地折磨著患者。目前,臨床上對此病常施以西藥控制癥狀,但難以根治,被醫界列為口腔病重大難題之一。
4口腔粘膜病臨床表現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臨床表現
口腔粘膜病指口腔內粘膜的損壞,具體癥狀為:口舌潰爛,舌體干裂,聲音嘶啞 ,口干口苦,繼面引發口腔扁平苔癬,口腔炎,復發性口瘡,唇炎等口腔疾患,導致飲食困難,口腔疼痛難忍,苦不堪言,而且一旦病情引發,便反復發作(一次比一次嚴重)。并可導致體內多種并發癥,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工作,病魔無情地折磨著患者。目前,臨床上對此病常施以西藥控制癥狀,但難以根治,被醫界列為口腔病重大難題之一。
5口腔粘膜病皰疹性口炎和唇皰疹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皰疹性口炎和唇皰疹
均由單純性皰疹病毒引起。皰疹性口炎是原發性感染,多發生于幼兒及青少年,表現為急性口炎,形成許多水皰,皰破后成潰瘍,痛甚;全身癥狀有疲倦、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唇皰疹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復發,癥狀輕微,局限于唇及口角皮膚。起皰前有灼痛感,水皰很小,但可成簇發生,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片深褐色結痂。經10天左右可自行痊愈,但可復發。一般不需治療,有全身癥狀者可用抗生素控制繼發細菌感染。適當補充維生素C、復方維生素B等,增加營養可促進愈合。
6口腔粘膜病復發性口腔潰瘍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復發性口腔潰瘍
口腔中反復發作潰瘍的疾病有: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貝赫切特氏病。復發性阿弗他潰瘍是指口腔中反復發生的圓形或橢圓形、淺而小的潰瘍。阿弗他(aphtha)一詞來自希臘語,為灼熱及潰瘍形成之意。本病在發生前無水皰作前驅,這與皰疹引起的潰瘍不同。阿弗他潰瘍處色淺黃,周圍常有紅暈,直徑在0.5cm以內,同時出現1至數個,甚痛。病因尚不明確,有人認為與L型甲溶血性鏈球菌有關,近來認為與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有關,有些調查說明亦有遺傳傾向。消化障礙、蛔蟲病、精神緊張、睡眠不足、接觸某些化學劑、維生素 B族缺乏、鐵質缺乏、鋅缺乏、經前期緊張綜合征以及輕微的咬傷等都能誘發本病。口瘡發作頻繁且嚴重的患者,血清鋅常低于正常人,而服硫酸鋅后,血清鋅恢復正常,病情好轉。鋅含量低時可引起免疫缺陷,酶活性降低,口腔粘膜上皮不全角化。嚴重復發性口腔潰瘍的免疫學檢查與貝赫切特氏病相似,同是自身免疫病。對癥治療為口含0.25%金霉素,涂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或粉末,疼痛嚴重者可口含 1%奴弗卡因,亦可用各種藥膜貼附于潰瘍處。硝酸銀腐蝕潰瘍局部也能減輕癥狀,促進愈合。
7口腔粘膜病口腔黏膜疾病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口腔黏膜疾病
口腔粘膜病,口腔某一部位粘膜的正常色澤、外形、完整性與功能等發生改變的疾病。病變種類繁多,可以組合成復雜多樣的損害。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在口腔粘膜上有所表現,而有些口腔表征可作為全身疾病診斷的依據或線索。其發病因素方面,除了少數與口腔條件直接相關外,絕大多數與全身或系統因素的關系密切(見表1)。隨著免疫學研究的不斷發展,發現與自身免疫有關的口腔粘膜病在臨床上已屢見不鮮,如慢性盤狀紅斑狼瘡、天皰瘡、類天皰瘡、舍格林氏綜合征、白塞氏綜合征以及結節病等。口腔粘膜病除一些疾病的病因較明確外,較多種疾病的病因仍不清楚。
8口腔粘膜病家庭小秘方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家庭小秘方
1.將維生素C藥片1-2片壓碎,撒于潰瘍面上,閉口片刻,每日2次。此方法治療潰瘍效果較好,但對潰瘍面有較大刺激,會引起疼痛,一般對象為年齡稍大的兒童。
2.選用全脂奶粉,每次一湯匙并加少許白糖,以開水沖服,每天2至3次,臨睡前沖服效果最佳。通常服用2天后潰瘍即可消失。
3.將西瓜瓤擠取瓜汁后含于口中,2~3分鐘后咽下,再含服新瓜汁,反復數次,每天2至3次。
4.將雞蛋打入碗內拌成糊狀,同時取綠豆適量放入陶罐內,用冷水浸泡十多分鐘,再煮沸約2分鐘,在綠豆未熟時,把綠豆水倒出沖雞蛋花飲服,每日早晚各一次。
5.將鮮芭蕉葉用火烤熱后貼敷口腔潰瘍處,每日2~3次
9口腔粘膜病鑒別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鑒別
首先以潰瘍愈合時間來區分。良性口腔潰瘍一般數天至數周可以愈合,而惡性口腔潰瘍則呈進行性發展,數月甚至年余不愈合。其次可以形態區分。良性口腔潰瘍一般形態比較規則,圓、橢圓或呈線條形,邊緣整齊,清楚,與周圍組織分界清,凹陷的基底部較平滑,摸上去柔軟,疼痛明顯。而惡性口腔潰瘍形態多不規則,邊界不清,邊緣隆起呈凹凸不平狀,潰瘍底部不平,呈顆粒狀,觸之質硬韌,明顯區別于正常粘膜,潰瘍疼痛反而不甚明顯。第三可以病程規律區分。良性口腔潰瘍常常反復發生,有自限性,惡性口腔潰瘍卻無復發史,一旦發病,就遲遲不愈合。第四可以全身情況區別。良性口腔潰瘍全身癥狀少見,頸部淋巴結不腫大或雖腫大但不硬不粘連。惡性口腔潰瘍則相反,有的甚至有惡病質。最后可根據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作出判斷。良性口腔潰瘍一般用消炎防腐類藥物后效果明顯,愈合加快,而惡性口腔潰瘍則常常對藥物“不理不睬”,療效不明顯。
10口腔粘膜病相關疾病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相關疾病
口腔粘膜覆蓋著口腔表面。粘膜由上皮和結締組織固有層組成,有些部位的粘膜下層中含有腺體或脂肪組織。正常的齦粘膜和硬腭粘膜呈淺粉紅色,較硬而不活動,能耐受咀嚼磨損力,唇、頰、軟腭和口底、舌腹的粘膜都柔軟,可牽動,而且顏色發紅。如果這些粘膜本來的色澤改變,就很可能是疾病的表現。口腔粘膜結締組織中的血色透過上皮層而顯露出來,故粘膜呈紅色;如果上皮增厚或過度角化,血色不能透出,則粘膜呈白色;如果上皮萎縮或剝脫或結締組織充血,則紅色加深。有些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粘膜上有所表現,這些表現成為全身疾病診斷的線索。
皰疹性口炎和唇皰疹
均由單純性皰疹病毒引起。皰疹性口炎是原發性感染,多發生于幼兒及青少年,表現為急性口炎,形成許多水皰,皰破后成潰瘍,痛甚;全身癥狀有疲倦、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唇皰疹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復發,癥狀輕微,局限于唇及口角皮膚。起皰前有灼痛感,水皰很小,但可成簇發生,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片深褐色結痂。經10天左右可自行痊愈,但可復發。一般不需治療,有全身癥狀者可用抗生素控制繼發細菌感染。適當補充維生素C、復方維生素B等,增加營養可促進愈合。
復發性口腔潰瘍
口腔中反復發作潰瘍的疾病有: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貝赫切特氏病。復發性阿弗他潰瘍是指口腔中反復發生的圓形或橢圓形、淺而小的潰瘍。阿弗他(aphtha)一詞來自希臘語,為灼熱及潰瘍形成之意。本病在發生前無水皰作前驅,這與皰疹引起的潰瘍不同。阿弗他潰瘍處色淺黃,周圍常有紅暈,直徑在0.5cm以內,同時出現1至數個,甚痛。病因尚不明確,有人認為與L型甲溶血性鏈球菌有關,近來認為與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有關,有些調查說明亦有遺傳傾向。消化障礙、蛔蟲病、精神緊張、睡眠不足、接觸某些化學劑、維生素 B族缺乏、鐵質缺乏、鋅缺乏、經前期緊張綜合征以及輕微的咬傷等都能誘發本病。口瘡發作頻繁且嚴重的患者,血清鋅常低于正常人,而服硫酸鋅后,血清鋅恢復正常,病情好轉。鋅含量低時可引起免疫缺陷,酶活性降低,口腔粘膜上皮不全角化。嚴重復發性口腔潰瘍的免疫學檢查與貝赫切特氏病相似,同是自身免疫病。對癥治療為口含0.25%金霉素,涂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或粉末,疼痛嚴重者可口含 1%奴弗卡因,亦可用各種藥膜貼附于潰瘍處。硝酸銀腐蝕潰瘍局部也能減輕癥狀,促進愈合。局部用中藥養陰生肌散有生肌、止痛、消炎、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此藥刺激性小,廣泛適用于復發性口瘡、各種口炎及粘膜潰瘍。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是一種大型復發性口腔潰瘍,常有阿弗他潰瘍的前驅史,潰瘍面常在 0.5~2cm之間,持續時間達1~2個月,愈合后形成瘢痕。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能暫時控制。有的女性患者于妊娠期癥狀減輕,以至痊愈,這說明內分泌對本病有影響。
貝赫切特氏病的三征是復發性口腔潰瘍、眼葡萄膜炎、生殖器潰瘍,只出現二征者為不全型。在三征之外尚有消化道出血、血栓靜脈炎、中樞神經障礙等嚴重情況。
口腔白斑
見于約5%的成年人口腔中,吸煙者的發病率高達20%以上。其發生與慢性刺激(特別是長期摩擦)或吸煙有關。若除去刺激,停止吸煙3個月,白斑仍未減輕或消失,則更應注意隨訪。在病理學上白斑有兩大類,一是良性過角化,為良性病變;二是上皮異常增生性白斑,是癌前病變。白斑在臨床上有兩型:一是均質型,白斑均勻白色,表面平坦,一般不需治療;二是非均質型,包括顆粒型、潰瘍型、疣型以及白斑中出現紅色部分者,此型中約有1/5是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特別是那些發生在舌緣和口底的白斑或紅斑是危險的信號,應全部切除并做病理檢查。疣狀白斑表面有許多疣刺狀的角化物突起,局部涂擦0.1%維甲酸(維生素A酸)可使角化物消退,但停約則復發,故應小劑量持續涂。在白斑治療過程中應戒煙。
唇、舌和牙齦的疾病
慢性唇炎并非少見,多發生于下唇,感染、日曬、風吹、干燥常為誘因。可無明顯癥狀或自覺灼熱、發癢。唇腫脹、暗紅,唇紅部常發生縱裂,有的在唇中央出現一條深的縱溝,易出血,裂縫內有細菌感染,長期不愈。對化妝品等過敏引起的慢性剝脫性唇炎,稱為接觸性唇炎。日光照射引起的唇炎,稱為日光性唇炎,多見于下唇,但嚴重的日光性唇炎往往是先天性血卟啉病的表現,因為彌卟啉病特別怕日光照射。唇爾漫腫脹、肥厚,不能復原者,稱肉芽腫性唇炎,可單獨存在,也可以是梅-羅二氏綜合征的一部分,此綜合征除肉芽腫性唇炎外尚有舌裂及面癱。對肉芽腫性唇炎及梅-羅二氏綜合征迄今尚無有效療法。近來有人試用反應停(酞胺呱啶酮),對唇及面部腫脹的消退有明顯作用,但應慎用。
口腔粘膜中舌背粘膜構造特殊,有絲狀及菌狀乳頭分布,后部尚有輪廓乳頭、葉狀乳頭及舌扁桃體,因而疾病表現與他處粘膜不同。黑毛舌為舌背中央部位長出黑毛,因絲狀乳頭過長,角化層生長過速或不脫落而形成毛狀物。色素系由產色細菌所產生或來自食物、藥物。長期使用抗生素促使霉菌生長亦可引起黑毛舌。本病無需治療,重者可涂用制霉菌素混懸液,并服維生素B1。菱形舌為舌背人字溝前方及舌正中部出現杏仁大菱形的無乳頭區。有的屬先天輕度發育不良,也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地圖舌又名游走性舌炎,表現為舌背不規則的環形脫皮區,病變部位移動。牛皮癬在口腔中可表現為地圖舌或裂紋舌,維生素B2缺乏以及消化障礙時可出現地圖舌。用堿性(碳酸氫鈉)液含漱、服維生素 B可促進愈合。裂紋舌為舌背出現裂溝,呈葉脈狀或腦紋狀,先天性者可伴隨巨舌癥出現,也可為梅-羅二氏綜合征或牛皮癬的一個表征。光滑舌指舌背光如鏡面,舌乳頭萎縮消失,主要是貧血、慢性胃炎、煙酸缺乏等的表征。草莓舌為舌背絲狀乳頭消失,菌狀乳頭增大、發紅、狀如草莓。猩紅熱、川崎氏病時可出現草莓舌。
齦病中除最常見的齦炎外,尚有齦增生與壞死性齦炎等。齦增生表現為牙齦緣和牙齦乳頭增大、肥厚,有的牙齦乳頭呈球狀,表面紅腫光亮。尤常見于口呼吸的兒童。婦女妊娠期牙齦也常見增生,并易出血,分娩后即能自愈,這稱為妊娠性齦炎。長期服抗癲癇藥苯妥英鈉,也能引起牙齦增生,且增生的牙齦奇形怪狀。還有一種廣泛的牙齦增生,能遮蓋牙齒,并有遺傳家族性,叫做齦纖維瘤病。白血病引起的齦增生,不僅外形不整齊,且極易出血,顏色紫褐不勻,并常出現潰瘍及環死。通過血液檢查可與良性增生區別。在貧困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的情況下,可見到壞死性齦炎的流行,特征為牙齦乳頭及齦緣部壞死、劇痛、口臭、流涎,發病突然,與一般慢性齦炎不同。齦壞死局部細菌涂片可見大量梭狀桿菌及樊尚氏螺旋體,故本病亦被稱為樊尚氏齦炎(舊譯奮森氏齦炎)。又因發生于惡劣環境,曾在戰壕中流行,故亦有戰壕口之名。局部用3%雙氧水擦洗后涂抗生素、對全身使用支持療法等預后良好。全身病在口腔中的表征。
11口腔粘膜病分類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分類
1、皰疹性口炎和唇皰疹:均由單純性皰疹病毒引起。皰疹性口炎是原發性感染,多發生于幼兒及青少年,表現為急性口炎,形成許多水皰,皰破后成潰瘍,痛甚;全身癥狀有疲倦、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唇皰疹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復發,癥狀輕微,局限于唇及口角皮膚。起皰前有灼痛感,水皰很小,但可成簇發生,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片深褐色結痂。經10天左右可自行痊愈,但可復發。一般不需治療,有全身癥狀者可用抗生素控制繼發細菌感染。適當補充維生素C、復方維生素B等,增加營養可促進愈合。
2、復發性口腔潰瘍:口腔中反復發作潰瘍的疾病有: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貝赫切特氏病。復發性阿弗他潰瘍是指口腔中反復發生的圓形或橢圓形、淺而小的潰瘍。阿弗他(aphtha)一詞來自希臘語,為灼熱及潰瘍形成之意。本病在發生前無水皰作前驅,這與皰疹引起的潰瘍不同。阿弗他潰瘍處色淺黃,周圍常有紅暈,直徑在0.5cm以內,同時出現1至數個,甚痛。病因尚不明確,有人認為與L型甲溶血性鏈球菌有關,近來認為與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有關,有些調查說明亦有遺傳傾向。消化障礙、蛔蟲病、精神緊張、睡眠不足、接觸某些化學劑、維生素 B族缺乏、鐵質缺乏、鋅缺乏、經前期緊張綜合征以及輕微的咬傷等都能誘發本病。口瘡發作頻繁且嚴重的患者,血清鋅常低于正常人,而服硫酸鋅后,血清鋅恢復正常,病情好轉。鋅含量低時可引起免疫缺陷,酶活性降低,口腔粘膜上皮不全角化。嚴重復發性口腔潰瘍的免疫學檢查與貝赫切特氏病相似,同是自身免疫病。對癥治療為口含0.25%金霉素,涂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或粉末,疼痛嚴重者可口含 1%奴弗卡因,亦可用各種藥膜貼附于潰瘍處。硝酸銀腐蝕潰瘍局部也能減輕癥狀,促進愈合。
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是一種大型復發性口腔潰瘍,常有阿弗他潰瘍的前驅史,潰瘍面常在0.5~2cm之間,持續時間達1~2個月,愈合后形成瘢痕。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能暫時控制。有的女性患者于妊娠期癥狀減輕,以至痊愈,這說明內分泌對本病有影響。
貝赫切特氏病的三征是復發性口腔潰瘍、眼葡萄膜炎、生殖器潰瘍,只出現二征者為不全型。在三征之外尚有消化道出血、血栓靜脈炎、中樞神經障礙等嚴重情況。
3、口腔白斑:見于約5%的成年人口腔中,吸煙者的發病率高達20%以上。其發生與慢性刺激(特別是長期摩擦)或吸煙有關。若除去刺激,停止吸煙3個月,白斑仍未減輕或消失,則更應注意隨訪。在病理學上白斑有兩大類,一是良性過角化,為良性病變;二是上皮異常增生性白斑,是癌前病變。白斑在臨床上有兩型:一是均質型,白斑均勻白色,表面平坦,一般不需治療;二是非均質型,包括顆粒型、潰瘍型、疣型以及白斑中出現紅色部分者,此型中約有1/5是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特別是那些發生在舌緣和口底的白斑或紅斑是危險的信號,應全部切除并做病理檢查。疣狀白斑表面有許多疣刺狀的角化物突起,局部涂擦0.1%維甲酸(維生素A酸)可使角化物消退,但停約則復發,故應小劑量持續涂。在白斑治療過程中應戒煙。
4、唇的疾病:慢性唇炎并非少見,多發生于下唇,感染、日曬、風吹、干燥常為誘因。可無明顯癥狀或自覺灼熱、發癢。唇腫脹、暗紅,唇紅部常發生縱裂,有的在唇中央出現一條深的縱溝,易出血,裂縫內有細菌感染,長期不愈。對化妝品等過敏引起的慢性剝脫性唇炎,稱為接觸性唇炎。日光照射引起的唇炎,稱為日光性唇炎,多見于下唇,但嚴重的日光性唇炎往往是先天性血卟啉病的表現,因為彌卟啉病特別怕日光照射。唇爾漫腫脹、肥厚,不能復原者,稱肉芽腫性唇炎,可單獨存在,也可以是梅-羅二氏綜合征的一部分,此綜合征除肉芽腫性唇炎外尚有舌裂及面癱。對肉芽腫性唇炎及梅-羅二氏綜合征迄今尚無有效療法。近來有人試用反應停(酞胺呱啶酮),對唇及面部腫脹的消退有明顯作用,但應慎用。
5、舌的疾病:口腔粘膜中舌背粘膜構造特殊,有絲狀及菌狀乳頭分布,后部尚有輪廓乳頭、葉狀乳頭及舌扁桃體,因而疾病表現與他處粘膜不同。黑毛舌為舌背中央部位長出黑毛,因絲狀乳頭過長,角化層生長過速或不脫落而形成毛狀物。色素系由產色細菌所產生或來自食物、藥物。長期使用抗生素促使霉菌生長亦可引起黑毛舌。本病無需治療,重者可涂用制霉菌素混懸液,并服維生素B1。菱形舌為舌背人字溝前方及舌正中部出現杏仁大菱形的無乳頭區。有的屬先天輕度發育不良,也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地圖舌又名游走性舌炎,表現為舌背不規則的環形脫皮區,病變部位移動。牛皮癬在口腔中可表現為地圖舌或裂紋舌,維生素B2缺乏以及消化障礙時可出現地圖舌。用堿性(碳酸氫鈉)液含漱、服維生素 B可促進愈合。裂紋舌為舌背出現裂溝,呈葉脈狀或腦紋狀,先天性者可伴隨巨舌癥出現,也可為梅-羅二氏綜合征或牛皮癬的一個表征。光滑舌指舌背光如鏡面,舌乳頭萎縮消失,主要是貧血、慢性胃炎、煙酸缺乏等的表征。草莓舌為舌背絲狀乳頭消失,菌狀乳頭增大、發紅、狀如草莓。猩紅熱、川崎氏病時可出現草莓舌。
6、牙齦的疾病:齦病中除最常見的齦炎外,尚有齦增生與壞死性齦炎等。齦增生表現為牙齦緣和牙齦乳頭增大、肥厚,有的牙齦乳頭呈球狀,表面紅腫光亮。尤常見于口呼吸的兒童。婦女妊娠期牙齦也常見增生,并易出血,分娩后即能自愈,這稱為妊娠性齦炎。長期服抗癲癇藥苯妥英鈉,也能引起牙齦增生,且增生的牙齦奇形怪狀。還有一種廣泛的牙齦增生,能遮蓋牙齒,并有遺傳家族性,叫做齦纖維瘤病。白血病引起的齦增生,不僅外形不整齊,且極易出血,顏色紫褐不勻,并常出現潰瘍及環死。通過血液檢查可與良性增生區別。在貧困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的情況下,可見到壞死性齦炎的流行,特征為牙齦乳頭及齦緣部壞死、劇痛、口臭、流涎,發病突然,與一般慢性齦炎不同。齦壞死局部細菌涂片可見大量梭狀桿菌及樊尚氏螺旋體,故本病亦被稱為樊尚氏齦炎(舊譯奮森氏齦炎)。又因發生于惡劣環境,曾在戰壕中流行,故亦有戰壕口之名。局部用3%雙氧水擦洗后涂抗生素、對全身使用支持療法等預后良好。全身病在口腔中的表征。
12口腔粘膜病預防編輯本段
口腔粘膜病預防
口腔粘膜怎樣預防?一、跟人隨著年齡增長,口腔免疫力下降的生理缺陷有關,成年人由于成長激素的分泌減少,口腔對于維生素的吸收能力反而不能兒童生長期;二、復發性口腔潰瘍屬于多基因遺傳病,父母比較嚴重的話,子女遺傳上的可能性極大。尤其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身體容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體內缺乏鐵、鋅等微量元素,睡眠不好導致精神緊張,勞累或感冒時,都會誘發口腔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