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癥是指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環,并在血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發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敗血癥伴有多發性膿腫而病程較長者稱為膿毒血癥。
致病菌的變遷及常見的敗血癥致病菌
具有致病性或條件致病性的各種細菌均可成為敗血癥的病原體。由于年代的不同,患者的基礎疾病不同,傳入途徑以及年齡段不同等因素的影響,致敗血癥的細菌也不同。
關于燒傷敗血病的病因
根據一組5506例燒傷傷員統計發生敗血癥501例,發生率9.1%死亡177例,敗血癥死亡率35.3%,因此,敗血癥的防治,必須認真對待,做到早預防,早診斷、早處理。燒傷敗血癥發生時機,多集中在傷后3周內。傷后3~7天(水腫回吸收期)為第一個高峰;脫痂時(10~20天)為第二個高峰。燒傷面積越大,深度燒傷越多,敗血癥發生率也越高。
深二度與三度創面感染后,常為敗血癥的主要來源,尤其是潮濕受壓感染的創面,細菌更容易侵入血流。其次是靜脈切開或靜脈穿刺輸液感染成靜脈炎時,亦可成為敗血癥發生的途徑。有些嚴重病例腸道內源性感染亦有可能,就予以注意。燒傷創面感染與細菌的侵入血流只是引起敗血癥的重要條件,而燒傷敗血癥的發生與否,決定因素在于機體的抵抗力。例如傷員休克期渡過不平穩、早期創面處理不完善、焦痂溶解期創面處理有缺欠,大面積切痂或創面雖小而合并有慢性病等,都可以降低機體抵抗力,導致敗血癥的發生,應予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