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醫
1、藥物治療
(1)非甾類抗炎藥
具消炎鎮痛作用。對緩解發熱、皮膚結節紅斑、生殖器潰瘍疼痛及關節炎癥狀有一定療效,常用藥物有布洛芬0.4~0.6 3/d;萘普生,0.2~0.4 2/d;雙氯酚酸鈉,25mg 3/d等,或其他非甾體藥和COX-2選擇性抑制劑(見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2) 秋水仙堿
可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對關節病變、結節紅斑、口腔和生殖器潰瘍、眼色素膜炎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常用劑量為0.5mg,2~3/d。應注意肝腎損害、粒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
(3) 沙利度胺(Thalidomide)
用于治療嚴重的口腔、生殖器潰瘍。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至50mg 3/d。妊娠婦女禁用,以免引起胎兒畸形(詳見強直性脊柱炎用藥),另外有引起神經軸索變性的副作用。
(4)糖皮質激素
對控制急性癥狀有效,常用量為潑尼松40~60mg/d。重癥患者如嚴重眼炎、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嚴重血管炎患者可考慮采用靜脈應用大劑量甲基潑尼松龍沖擊,1,000mg/d,3~5天為一療程,與免疫抑制劑聯合效果更好。常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有不良反應(見系統性紅斑狼瘡用藥)。
2、手術治療
重癥腸白塞病并發腸穿孔時可行手術治療,但腸白塞病術后復發率可高達50%。復發與手術方式及原發部位無關,故選擇手術時應慎重。血管病變手術后也可于術后吻合處再次形成動脈瘤,故一般不主張手術治療,采用介入治療可減少手術并發癥。眼失明伴持續疼痛者可手術摘除。手術后應繼續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可減少復發。
3、中西醫結合治療
(1)早期(急性發作期)
此期可出現發熱、血沉增快或急性嚴重的多系統多部位局部損害等,西藥應根據損害部位加強局部用藥,如有危及生命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時,應及時短期使用皮質類固醇制劑,如潑尼松每天60~80mg,分次服用,病情控制后,及時調整劑量。
急性發作期中醫癥狀一般以濕熱毒邪熏蒸為主,中藥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瀉火為主要治療法則,可用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為基本方進行加減組方治療。
(2)中期
此期多為病情遷延不愈,多系統多部位局部損害呈反復性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病情一般不重。中醫癥狀以陰虛津虧、邪熱留戀為主。西藥治療應根據個體情況應用免疫抑制劑,可選用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環孢素(環孢菌素A)、甲氨蝶呤等。
二、中醫
中藥治療
常需攻補兼施,以益氣養陰、清熱除濕為主要法則,可選用六味地黃湯(丸)、甘草瀉心湯為基本方進行加減組方治療。此期病程一般較長,應正確立法,守方穩進,堅持治療。中藥治療以滋補肝腎、溫陽健脾、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法則,常用六味地黃湯(丸)、參苓白術散合四物湯、赤小豆當歸散、血府逐瘀湯基本方加減組方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