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的環境和食品結構的快速改變,各類疾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一直處于穩固增長的勢態,對社會醫療現狀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挑戰。1962年,據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臨床與信息合作中心報告,癲癇,是一類慢性反復發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綜合征,病灶生于大腦部位,嚴重危害著患者的身心健康。近些年來,中國疾控中心就癲癇的發作勢態和規律進行了嚴格的數據調研,結果顯示,癲癇的發病率由1983年的5.104‰上漲到2003年的7.96‰,20年間共增長了2個千分點,是疾病分類中增長速度最高的疾病之一。因此癲癇也被冠以“不死的癌癥”的稱號,給很多患者制造出談“癲”色變的恐懼心理。
中國著名癲癇專家聯合國內公立三甲醫院癲癇科主任醫師對癲癇疾病持續持高的發病率及致畸率、死亡率做了深入的學術分析,癲癇的發病群體呈現波浪態起伏,即癲癇疾病反復發作,使一些患者持續處于癲癇發病期間的調研群體中,也為現在社會的診療現狀不堪理想提供了說明事實的證據。那么癲癇疾病為何反復發作呢?這是中國醫學界一直致力于研究的問題,也是眾多的癲癇患者傾心關注的治療焦點。
在文章的頭部我們提到,癲癇的致病灶存在于人體的核心器官——大腦中,通過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反復癇性發作。異常放電存在反復性、間斷性,癇性發作也會呈現持續性的狀態。而在早期的癲癇治療中,癲癇專家的主流治療手段是手術治療。在傳統的檢查技術水平限制下,只能通過頭頸核磁共振來實現初期的檢查。但是頭頸核磁共振很難發現癲癇的致病灶,平時在醫院所做的腦電圖檢查也很難發現病灶的所在部位,因此癲癇通過手術治療很難達到痊愈。
癲癇專家稱,如果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直接監控到癲癇的致病灶,對其精準定位,直接予以切除,就有可能達到根治的目的。專家建議,癲癇患者更應該注意加強鍛煉,提高免疫系統能力,定期體檢。平時飲食注意葷素搭配,多食用粗纖維、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水果、蔬菜,調節人體免疫機能。癲癇疾病之所以反復發作,可能是痊愈的患者在生活中不注意導致,因此愈后護理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