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慢性反復發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綜合征。據研究表明引起癲癇發作的原因很多,比如家族遺傳因素、大腦損害及損傷、顱腦其它疾病以及環境因素均可導致癲癇發作;而春季和冬季是癲癇的高發時期。
癲癇是人的神經系統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患病率極高,發作率僅次于腦卒中。據各項研究調查,癲癇的發病率跟患者年齡息息相關。一般認為1歲以內的嬰幼兒患癲癇的所占比重最高,然后依次為1~10歲,年齡越大表現為患病率越低。并且性別因素也會影響患病比率,比如我國男女之比的患病率為1.15∶1~1.7∶1,不同種族的患病率無明顯不同。
以上圖表是各國對不同年齡組癲癇病發病率的研究顯示,其中我們能明顯看出嬰幼兒期是癲癇發病的第一個高峰期。癲癇病會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和大腦不斷的發育發生新的變化,初生嬰兒期通常表現為為不規則發作,嬰兒痙攣常在嬰兒期發病;3歲以后兒童多為小發作、跌倒發作或肌陣攣發作;3~10歲兒童有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局部發作或失神發作。
由此看來,癲癇病的發病率與年齡有著密切的關系,初次發病多在嬰幼兒期或者青少年期,并且直接死于癲癇病的人很少,大多數經過緊急搶救都能生存,只是存活后并不能保證以后就不再發病。因此,現在中年人群中二次發病率也在增高。同時到了老年期,這些癲癇病患者可能又死于其他疾病,這樣一來就導致人群中積累的癲癇病例減少,進而導致患病率出現人為的下降。就發病年齡來講,各地由于飲食習慣的不同,所表現的發病的具體發病率也會有所差別。
對于癲癇病的預防,我們一定也要相應的做好工作。首先,查看患者父母親或近親中是否有癲癇病史,對于有可能引起癲癇的低智能兒或癲癇病患者,要做好產前診斷或者新生兒期的特別護理。同時也要避免生產時的傷害對新生兒患癲癇的誘發。其次,對于癲癇病患者要早發現,早治療,治療的越早,對腦損傷越小。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有可能一次得病就伴隨患者終身。因此對于患者的生活、工作等都會帶來嚴重不良影響。因此對于癲癇患者,社會大眾一定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幫助,盡量少要求他們參加一些對身體不利的社會活動。
每年的6月28日是國際抗癲癇日,據了解全世界的癲癇患病率為千分之七,而在我國癲癇患者的人數就高達1000萬名左右,這是個相當大的數據,并且每年約有40萬左右的人加入癲癇隊伍,整個隊伍呈上升趨勢。
目前我國仍約有60%的癲癇病人沒有選擇接受治療, 65%左右的患者仍存在每年發作情況,他們生活在痛苦之中。讓我們攜起手來,關注嬰幼兒,關注癲癇。做到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