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損傷是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指神經受到外力作用后,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常見的神經損傷的類型有器質性神經損害、震蕩性神經受累、休克性神經受累、病理性神經損傷、缺氧缺血性神經損傷、功能性神經損傷、原發性神經損傷、繼發性神經損傷、遲發生神經損傷、神經性痙攣等十大類型,下面是神經損傷的類型具體講述。
1、震蕩性神經受累
是指神經受到外力作用后發生漸短性的神經功能障礙,可在數小時或一周內恢復的病癥。但震蕩性神經受累同時合并神經間質輕度的水腫導致功能性神經損害,其臨床癥狀往往會出現神經損傷后的癥狀,但各種影像檢查難以確診,有時在肌電圖可以反映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多數檢查不出神經功能有問題,臨床多見于腦震蕩,脊髓震蕩。
2、休克性神經受累
是指神經受到外力直接或間接的傷害發生麻痹,在一周到三月左右能自行獲得恢復的病癥。臨床可見于神經直接沖擊,神經壓迫解除,炎癥侵襲神經并發神經水腫。其致病機理是受累神經得不到良好的供血及營養恢復神經功能,并導致部分患者功能恢復不佳,神經缺血時間越長,恢復功能越差。臨床多見于腦外傷,脊髓壓迫,脊髓炎,周圍神經炎,外傷性神經水腫等。
3、器質性神經損害
是指神經受到外來因素或病理改變導致的神經組織發生變異失去功能的病理改變。常見于發病突然的外傷性腦、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發病后受損神經支配區功能迅速障礙。也可見于遲發性神經損害,此神經損傷往往比較嚴重,其原理是神經受到損害后治療缺乏神經供氧(養)不足發生萎縮軟化病變。多見于腦外傷,腦腫瘤,腦出血,腦血管意外,腦炎、腦水腫,腦缺氧,脊髓損傷,脊髓腫瘤,周圍神經損傷,脊髓炎癥后期,脫髓鞘疾病后期,脊髓空洞(【脊髓空洞】:脊髓空洞癥就是脊髓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病變。脊髓內形成管狀空腔以及膠質增生,好發于頸部脊髓。),先天性發育不全等。
4、病理性神經損傷
此病是由于某種疾病導致神經慢性損害的疾病,發病時癥狀多不明現,只有輕微的神經癥狀,由于診斷失誤,往往使本病發病非常嚴重時才能確診,大多為神經器質性損害后就醫確診的,一但確診病非早期的疾病。因早期的癥狀非常近似于不同類型的疾病癥狀,按其它疾病治療,越治病情越嚴重,最后到大醫院就診使病情確診的疾病,但此時的病癥已非早期。臨床多見于,神經元變性疾病,慢性脫髓鞘疾病(格林巴利),脊椎結核發生在下腰部痛,脊髓腫瘤,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炎癥侵襲神經繼發的缺血性脊髓病變,放射性脊髓炎,亞急性脊髓聯合變性,遲發性神經損害等腦脊髓及周圍神經間接或直接受到損害的疾病。
5、缺氧缺血性神經損傷
本病是一呼吸停止或其它原因導致神經血供不良發生的神經性缺血性或缺氧性神經水腫所致的神經功能或器質性神經損害,部分患者治療及時,恢復后的神經功能良好,但部分神經由于缺血時間過長繼發神經缺血變性導致病情加重。其臨床病癥多以神經功能不全而出現,多見于休克,血管壓迫,姿勢性神經壓迫,麻醉意外或過敏,藥物過敏等。
6、功能性神經損傷
是指在神經震蕩和神經休克恢復后或受到某種原因導致神經受累所遺留的神經功能障礙,各種檢查都不能診斷,只有癥狀而不能確診的疾病,也就是說受累神經隨著時間延長繼發缺血性無器質性的病理改變。部分患者肌電圖能檢查出神經傳導障礙,臨床常見于腦外傷,腦血管意外,周圍神經損傷,化學中毒,脊髓休克,病毒性腦膜炎,脊髓炎,脫髓鞘疾病(格林巴利)早期,運動神經元或神經元變性早期,亞急性脊髓聯合變性早期等神經中樞損害等。本病可遲續數年或永久性的不愈。
7、原發性神經損傷
是指多為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只有癥狀無器質性病理,有時肌電圖可以檢測出神經受損,但多不太明顯,也常見于基因發育不良或基因缺失。臨床早期的病理改變多有亞健康狀態,也就是說無障礙性的功能性疾病,也可以說是未病癥狀,病理中期則出現類似于神經系統病理改變的疾病,常見有脊髓外系、神經性疼痛,肌肉萎縮,肌膚感覺障礙等。后期則出現神經功能低下,有部分患者因神經功能障礙不能自調則出現器質性病損,但病發后期,治療恢復難度非常之高。
8、繼發性神經損傷
是指原發性神經損傷后再次受到損傷局部的影響繼發神經再度受損的病理改變,多見于脊髓損傷后的血腫升行損傷臨階段的脊髓,脊髓損傷手搬運不當骨折端神經再次受到挫傷,腦外傷出血不能控制持續出血顱壓過高繼發腦神經組織缺血,脊髓炎診斷不明控制治療失誤炎癥升行,肌肉注射后的局部炎癥反應。此類的神經損害往往比較嚴重,既是得到正確的治療愈后功能恢復很差。其恢復不佳的原因是原受累神經尚未得到治療而又繼續發展為新的神經損傷。
9、遲發生神經損傷
是神經受損后得到了正確治療沒堅持治愈,多見于神經損傷后得到了及早的治療,功能恢復良好,但治療不徹底在幾周或月甚至幾年后所發生的神經功能障礙,初發時病情往往不嚴重,隨著時間的延長,受累神經缺血過久原發性受累神經進一步退化發生軟化病灶和瘢痕化病灶或炎性侵襲神經發生的神經脫髓鞘病理改變,臨床常見于各種神經受損或受累導致病情加重。故治療恢復較為困難。
10、神經性痙攣
本病多見于腦部神經損傷,高位脊髓損傷,嚴格的講傷及神經在胸12以上,有時可見于馬尾神經損傷局部血腫繼發上行引發的臨節脊髓損害。其神經損傷后早期的治療除盡早的恢復神經解剖生理外、多采用激素療法和蛋白療法保護殘存完整的神經,從而消除原發性和繼發性炎性水腫與血腫,以保護受損神經繼發缺血壞死,為神經功能的恢復改善創造有利的條件。病發后隨著時間的延長,脊髓休克期過后,脊髓損傷平面以下的反射弧處于高度興奮狀態,不僅肢體功能受影響,而且腹壁、膀胱、血壓、腸道和陰莖同時受累,隨著時間長受累神經傳導障礙不能對支配區的功能進行自主調節發生不同程度的痙攣,此后部分患者因其它合并癥的的則出現嚴重的痙攣之癥,這種情況表明損傷平面以下的泌尿系統和護理不當發生的褥瘡發生感染等合并癥病理改變導致痙攣加重。有時在受到輕微的剌激后既產生嚴重的痙攣、并可因嚴重痙攣繼發尿潴留導致腎積水并發腎盂腎炎。另外脊髓受損后,受損脊髓因得不到良好的血供遲發缺血性脊髓壞死過程中也可出現痙攣現象。所以痙攣性截癱在脊髓損傷后病發原因不一,甚至部分脊髓受損后各種診斷不能確診而只有癥狀的患者在數月或數年后發生痙攣、此癥狀多見于遲發生神經損害。本病癥多見于腦外傷、腦血管意外,腦腫瘤術后。脊髓損傷,脊髓腫瘤術后,繼發性脊髓損傷,遲發性腦、脊髓損害,脊髓炎、脊髓空洞等器質性神經中樞損害等。痙攣發生后治療非常困難,其病理原因是原發性脊髓損壞和受損不全的神經得不到良好的血供恢復其神經功能對肢體運動及各種功能進行自主調節,有些則繼發缺血性神經壞死導致神經功能永久性不能恢復,嚴重的影響了神經信號自主調節和傳導并發痙攣性疼痛通過臟器植物神經傳到大腦記憶區繼發神經記憶性疼痛—幻肢痛,既是手術切除疼痛肢體,疼痛依然存在。對本病癥狀的治療必須從神經出發進行辯證調理,使神經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復改善才能緩解痙攣并控制痙攣現度嚴重發生。
溫馨提示:神經損傷的治療須重視,治療恢復本病須采用中藥西復合增強改善神經受傷局部血液循環.軟化瘢痕預防粘連,增進微循環血供,并采用神經再生之藥興奮激活術后的神經細胞穿越神經吻合終板以支配下肢功能獲得恢復。能否恢復的關鍵在于早期的治療。
【參考文獻:《現代神經病學》《神經損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