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腎疾病的危害性逐漸的被大家所熟知,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健康被疾病折磨,這需要我們注意多認識多囊腎疾病。一般多囊腎患者會出現高血壓、腎衰竭、貧血、蛋白尿、結石等癥狀,這對于我們的健康很不利,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多囊腎疾病的臨床表現吧。
1、高血壓:高血壓是多囊腎最常見的早期表現之一,見于30%兒童患者、60%合并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在ESRD患者中高達80%。血壓的高低與腎臟大小、囊腫多少成正比關系,且隨年齡增大不斷上升。高血壓是促進腎功能腎功能惡化的危險因素之一。
2、慢性腎衰竭:為多囊腎的主要死亡原因。其發病年齡從2-80歲不等,60歲以上的多囊腎患者50%進入ESRD階段。一旦腎小球濾過率低于50ml/min,其下降速度每年約為5.0-6.4ml/min,從腎功能受損發展到ESRD的時間約為10年,其中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早期的功能損害表現為腎臟濃縮功能下降。腎功能正常的成年多囊腎患者最大尿滲透壓較其正常家庭成員最大尿滲透壓降低16%,并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
3、貧血:未發展至多囊腎患者通常無貧血。有持續性血尿的患者可有輕度貧血。另有5%患者因缺血刺激腎間質細胞生成素增加而引起紅細胞增多癥.當病程進展至ESRD階段,多囊腎患者較其他病因引起的腎衰竭患者貧血出現晚且程度輕。
4、蛋白尿:見于14%-34%的非尿毒癥患者,在合并ESRD患者中達80%,男性多于女性。
5、結石:20%多囊腎患者合并腎結石,其中大多數結石成分是尿酸和(或)草酸鈣。尿PH、枸櫞酸鹽濃度可誘發結石。
6、出血:30%-50%的多囊腎患者有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多為自發性,也可發生于劇烈運功或創傷后。引起血尿的原因有囊腫壁血管破裂,結石、感染或癌變等。研究發現,血尿的發生頻率歲高血壓程度加重、囊腫(囊腫【譯】:是一種良性疾病,它可以長在人體表面,也可以長在內臟里;囊腫就是長在體內某一臟器、囊狀的良性包塊,其內容物的性質是液態的。)的增大而增加,且與腎功能惡化速度成正比,一般血尿均有自限性。外傷性囊腫破裂引起的腎周出血較為少見,計算機斷層攝影(CT)有助于診斷。
7、感染:泌尿道和囊腫敢讓是多囊腎病患者發熱的首要病因,女性較男性多見,主要表現為膀胱炎、腎盂腎炎、囊腫感染和腎周膿腫。致病菌多為大腸桿菌,克雷白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其他腸球菌,逆行感染為主要途徑。
8、疼痛:內部或肋腹部疼痛是多囊腎最常見的早期癥狀之一,見于60%的多囊腎患者,發生頻率隨年齡及囊腫增大而增加,女性更為常見。性質可為鈍痛、脹痛刀割樣或針刺樣,可向上腹部、恥骨上放射。急性疼痛或疼痛突然加劇常提示囊腫破裂出血,結石或血塊引起的尿路梗阻(常伴發熱)。慢性疼痛為增大的腎臟或囊腫牽拉腎包膜、腎蒂,壓迫臨近器官或間質炎癥引起。巨大肝囊腫也可引起右肋下疼痛。
9、腹部腫塊:當多囊腎患者腎臟增大到一定程度,觸診腎臟質地較堅實,表面可呈結節狀,隨呼吸而移動,合并感染時可伴壓痛。
10、腎臟結構異常:腎臟的主要結構改變即囊腫的形成。腎臟皮質、髓質存在多發性液性囊腫,直徑從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囊腫的大小、數目隨病程進展而逐漸增加。囊液黃色澄清,出血或合并感染時可為巧克力色。隨著囊腫的不斷增多、增大,腎臟體積也逐漸增大,年增長率約為5%,雙側腎臟大小可對稱。研究發現腎臟體積大小與腎臟功能及并發癥顯著相關,每側腎臟超過500g可有臨床癥狀,超過1000g出現腎功能不全。當多囊腎患者腎臟長徑>15cm時,易發生血尿和高血壓。
溫馨提示:多囊腎病人應該留言口腔的護理,在早餐和晚餐之后應該保持口腔衛生,去除口臭,減少惡心,防止霉菌和細菌增生。可適當參加一些文體娛樂活動,但應防止腰腹部擠壓碰撞,以免囊腫破裂出血。病情重者需臥床休息。多囊腎功能衰竭病人應該留言保持勞逸結合,心情舒暢,配合治療,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參考文獻:《腎臟病》、《腎病調治170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