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腸癌結腸癌與直腸癌如何區別
大腸分為結腸和直腸,大腸癌又分為結腸癌和直腸癌,那么,結腸癌和直腸癌的表現有什么明顯的不同嗎?大腸處于消化道的下段,長約1.5米,在右髂窩內起自回腸,全程似方框形鑲嵌在腹腔。臨床上為了診斷上的需要及估計預后和手術解剖的方便,將大腸癌大體上分為右半結腸癌(盲腸、闌尾、升結腸、結腸肝曲、橫結腸右半部分);左半結腸癌(橫結腸左半部分、結腸脾曲、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為乙狀結腸遠端的大腸,也是大腸的末端。
臨床表現
直腸癌首先表現的是直腸的刺激癥狀,大便次數增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形狀改變,便條變細,排便費力。后期可出現便血,直腸癌便血量較多,顏色多為暗紅色,伴有粘液,有的甚至就是粘液血排出。如果出現阻塞腸腔的情況,那么會出現腸梗阻的癥狀,腹痛,腹脹,停止排便,排氣。而痔瘡出血多為鮮血,量較少。亦有出血量較多的,少見。
結腸癌多以消耗為主要表現,例如,貧血,消瘦,乏力,低熱等表現,腹部可觸及包塊,為糞塊或者癌腫。早期結腸癌多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干燥和腹瀉交替出現,便中可混有暗紅色血,與便混于一起,晚期出現腸梗阻癥狀。痔瘡出血多為鮮血,于便前出現,與大便不相混合。
消除不健康生活方式預防結直腸癌
預防結直腸癌的重要方法是消除促癌因素,要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應多吃山芋、紅薯、玉米、水果、新鮮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這些食物在腸道停留時間短,利于腸道毒素的排除。盡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有可能腐敗的水果、蔬菜及食物。詳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增加運動量,保持規律的生活節奏,戒煙戒酒,控制體重。
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是:30~40歲以上,60歲以上更為多見,有消化道癥狀者;有結直腸癌病史者;有結直腸癌癌前病變如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者;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遺傳性結腸病者;有盆腔放療史者;有膽囊或闌尾切除史者。
結直腸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其發病因素多種多樣,目前國內外專家認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對其發病起著協同作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營養的攝入,食物中的粗纖維越來越少,農村患者往往又因為食用腌漬食品過多容易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飲食中低鈣和低維生素D是增加結直腸癌發病的危險因素。
目前研究認為,攝入維生素A、C、E與減少結腸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煙熏、腌制、油炸食品與結直腸癌的發病密切相關。另外,食物中的農藥污染、不合理的食品添加劑等也可引起結直腸癌的發生。
2、結腸癌結腸癌為何引起急性闌尾炎
為什么結腸癌會引起急性闌尾炎呢?原因有多種。
第一種情況是,發生結腸癌后刺激結腸使結腸節段性收縮加強。如果回盲瓣功能良好,可使結腸癌病變上段的結腸腔內壓力升高。而腸腔內壓力與腸腔半徑成正比,回盲部為全結腸最寬大部位,壓力最高,闌尾腔內徑最小,壓力最低。當腸腔內壓力持續升高時,這種壓力差最為顯著,可致闌尾引流不暢,從而發生急性闌尾炎。
第二種情況是,當結腸癌發生淋巴轉移時,可使闌尾的淋巴回流受阻,引起闌尾水腫、缺血,抗感染能力降低。再加上闌尾的基底部狹小,回盲瓣腫脹關閉,闌尾病理性分泌粘液增多,引起闌尾梗阻,為細菌感染創造有利條件,而發生急性闌尾炎。
第三種情況是,發生于闌尾附近的結腸癌炎性分泌物直接或間接延及闌尾。
第四種情況是,當結腸癌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導致腸梗阻,使病變以上處結腸蠕動加強,可驅使糞塊、未消化食物殘渣、失調的細菌進入闌尾腔,引起闌尾腔梗阻、發炎。
第五種情況是,癌腫侵及動脈血管,引起動痙攣收縮。闌尾動脈為一細小的終末動脈,可因痙攣收縮而導致闌尾缺血、壞死,使細菌有機可乘,由內向外引起闌尾炎癥。嚴重時還可發生闌尾壞疽、穿孔。
3、結腸癌左右結腸癌不同之處介紹
很多人都種有錯誤的觀點是:左右結腸癌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區別,認為左右結腸不會有什么不同。這是不了解人體生理解剖的外行人的想法。結腸基于胚胎發育、血液供應、解剖和功能等的差異,可將其分為右半結腸(盲腸、升結腸和橫結腸右半部)和左半結腸(橫結腸左半部、降結腸和乙狀結腸)。
結腸癌由于發生部位不同,臨床癥狀及體征也各異,應當注意鑒別。正確的認識左右結腸癌,便于更準確的診斷疾病,更及時的對疾病進行治療。
右半結腸發生于胚胎的中原腸,血液由腸系膜上動脈供應,靜脈血經腸系膜上靜脈主要回流入右半肝,故右半結腸癌多轉移到右半肝;而左半結腸發生于胚胎后原腸,血液由腸系膜下動脈供應,靜脈血經由腸系膜下靜脈進入脾靜脈,再經門靜脈到左半肝,故左半結腸癌比較易發生左半肝轉移。
右半結腸腸腔較大,腸壁薄易擴張,生理功能是吸收水、電解質及部分葡萄糖,腸內容物多呈液態或半液態,所以右半結腸癌不易發生腸梗阻;而左半結腸腸腔狹小,生理功能主要是吸收水分及貯存大便,所以腸內容物成形且較干硬呈半固態。原發癌腫多為浸潤型硬癌,環狀生長,故左半結腸癌臨床上有近一半的病人表現為腸梗阻。而這種腸梗阻的出現往往是漸進性的,病變早期僅有大便習慣改變,隨著病情的發展,環狀生長的腫瘤導致腸腔縮窄而出現便秘癥狀。爾后縮窄上端腸腔積液增多,腸蠕動增強,故便秘后又可出現腹瀉,常為兩者交替出現。腫瘤再進一步發展引起完全性腸梗阻,臨床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痙攣性腹痛、腸鳴音亢進及無排便排氣等癥狀。
右半結腸血供豐富,結腸癌腫生長快,瘤體大,故80%的病人可于右腹部觸及腫塊,回盲部腫塊尤為常見。由于癌腫侵及血管,常發生中央性缺血性壞死脫落,導致潰爛出血。早期出血不多時表現為大便隱血,以后出血漸多,大便呈暗紅或醬色。癌性潰瘍繼發感染,致腸粘液分泌增加,臨床上出現粘液血便及貧血。而左半結腸患者因腫瘤壞死繼發出血,可出現粘液血便或血便,但量一般較少,且血與大便相混合,色澤呈暗紅或鮮紅色,大出血者少見。
左半結腸癌在早期就可出現大便改變及梗阻癥狀,且比右半結腸癌多1倍左右,因此該類病人就診往往較右半結腸為早。而右半結腸癌早期約70%-80%的病人常有飯后右側腹部隱痛和脹痛,活動加劇,偶爾為陣發性,出現類似慢性膽囊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闌尾炎等癥狀,易造成誤診。癌腫中心性壞死繼發感染,毒血癥狀顯著,臨床上常表現為消瘦、虛弱、食欲減退、發熱等全身中毒癥狀。
4、結腸癌病理分型
(1)右半側結腸癌,由于右半側結腸的腸腔直徑較大,在生理上仍具有吸收功能,糞便在此段仍保持液體狀態,所以一般不會出現腸梗阻表現,而較易出現大便不規則,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有下腹部腫塊常不明顯,只有在體檢才易發現,而且右側結腸癌小量出血,不易發現,常常是在病人出現貧血,體重下降時才去就診,延誤病情。
(2)左半側結腸癌多易致腸腔狹窄,因糞便到達左側結腸后多已形成固體狀糞便,容易在癌變部位發生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腸梗阻癥狀,在臨床上有逐漸加重的便秘病史,多數為頑固性便秘。因此,老年人若出現逐漸加重的便秘,應懷疑左半側結腸癌的可能,需進一步檢查確診。另外,左半側結腸癌,由于經常有干燥糞便的刺激,可引起腸粘膜或癌組織潰爛,發生出血,亞急性腸穿孔或造成局部膿腫等,大便帶血或粘液膿血。
(3)癌腫累及肛管時,則以便秘伴便血及排便時肛門疼痛為主要癥狀。
(4)癌腫侵及直腸,常致直腸狹窄,大便于結,大便條一例可見凹溝,并逐漸變細;同時伴有里急后重,排便不暢等直腸刺激癥狀,以及肉眼血便或粘液膿血便等。
5、結腸癌兩種蛋白或將預測結腸癌擴散
在患有結腸癌的人的血液中發現了兩種蛋白質,它們可能成為準確預測這種疾病是否將擴散的生物標記。研究人員指出,在2008年,僅美國就新出現了15萬例結腸癌,5萬多人死于該病。然而,接受手術治療的結腸癌患者中的一半由于癌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而在5年內復發。這組科學家說,結腸癌的轉移很難探測,而且目前沒有可靠的人體化學標記用于預測它的轉移。
為了發現用于追蹤結腸癌轉移的有用的生物標記,這組科學家比較了來自同一個結腸癌患者的原始腫瘤細胞與轉移后的細胞產生的蛋白質。他們發現兩種蛋白質在轉移細胞中的濃度顯著高于原始癌細胞。這組科學家說,這兩種蛋白質可能作為預測結腸癌轉移的血液測試的有潛力的生物標記,從而可以進行更早的干預和治療。
6、結腸癌結腸癌造瘺術的護理措施
結腸造瘺術是大腸外科常見的術式,主要用于直腸癌的miles手術及結腸癌晚期遠端梗阻又難以被手術切除者的治療。術后常出現各式各樣的并發癥,如術后早期出現造瘺口處出血、壞死,術后中遠期出現的造瘺口腸管脫垂、造瘺疝、造瘺口狹窄、造瘺口腸管回縮、造瘺處皮膚黏膜分離等。主要原因為手術操作不當及護理方法不科學。
為了預防這些并發癥,需要做好術前術后的護理:
1、術前醫生應仔細設計好造口的位置、大小以及盡可能地符合生理要求。結腸造口應高出皮膚表面3厘米,便于配戴糞袋以收集、儲存糞便,過高或過低都不合適的。
2、排便無規律是結腸造口術后早期常見的并發癥,患者對排便無控制的意識。
康復的辦法是經結腸造口灌腸,訓練患者增強定時排便的意識,開始,每天上下午各一次,以后逐漸減少,乃至完全不用。每次用500毫升?1000毫升溫水灌入結腸造口部位,以刺激結腸排便;水的流量視患者感覺而定,流入5?10分鐘后拔出導管,首先隨著導管拔除流出一部分水和糞便,20分鐘后剩余的水全部隨著糞便流出。經過反復訓練,一般術后三至六個月幾乎所有結腸造口患者能定時自然排除糞便。
3、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少進食不容易消化的食品:如花生、瓜子、松子、核桃和杏等仁等干果;纖維多的食物:如玉米、高梁、白薯及部分纖維多的蔬菜、水果等;帶籽的食物:如草莓、西紅柿、獼猴桃等及生冷的蔬菜和瓜果;此外,還要注意少吃帶有特殊味道的食品:如大蒜、洋蔥、韭菜、蘿卜等,以及容易產生臭味的魚、蛋、牛奶、羊肉等,如果患者不參加社交活動,后者可隨意。
4、病人應注意保護造瘺口周圍皮膚,每日用溫水、肥皂清洗,保持清潔干凈,如有腐蝕,可涂氧化鋅軟膏;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腹瀉,如需外出,可服止瀉劑以抑制腸蠕動;應避免做增加腹內壓力的動作,遇有排便困難,可戴手指套涂油膏擴張造瘺口;出現腸粘膜脫出或回縮,需到醫院急診處處理。
7、結腸癌現狀
結腸癌的高發性
全球每年新發大腸癌病人高達93萬,在我國每年新發病例高達13-16萬人,在消化道腫瘤中大腸癌的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在我國目前大腸癌患病率已經高達46.8/10萬;大腸癌已經成為中國三大癌癥之一,其發病率正以4.2% 的速度螺旋遞增,遠超2%的國際水平;我國大腸癌發病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發病年齡以40-60歲之間居多,平均發病年齡為48.3歲,比西方人足足早了10-15 年,在我國青年患者比歐美更為多見,3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并不少見。
結腸癌的嚴重性
腸癌術后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包括:性功能、排泄功能下降,心理障礙增加、社交活動減少;大腸癌如此多見,但是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大腸癌患者確診后5年生存率很低;在我國每5分鐘就有1人死于大腸癌。
結腸癌早期發現可防可治
大腸癌并非不可防治,實際上大腸癌是最易自我篩查的病癥,如能早期發現也是最能治愈的病癥。大腸癌生長很慢,潛伏期較長,93%的大腸癌來源于腺瘤(一種癌前病變),從腺瘤發展到癌需5~7年;美國研究表明,每年進行便隱血檢測,可使大腸癌死亡率降低33%。 雖然大腸癌可防可治,但是在我國實際上超過 80%患者確診時已發展到中晚期,早期診斷率僅10-15%;國內調查顯示,早期大腸癌術后存活率達90-95% 以上,而晚期則只有5%。
肥胖人群更易患結腸癌
德國人類營養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結腸癌與體型有很大關系,腰圍與臀圍之比過大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高。調查結果顯示,腰臀比大于0.99的男性患結腸癌的風險比腰臀比小于0.89的男性高51%,腰臀比大于0.85的女性患結腸癌的風險比腰臀比不足0.73的女性高52%。此外,研究發現,身高也與患結腸癌風險有相當大的關聯,這一研究結果證明了結腸癌主要來源于肥胖因素。而在很多醫院結腸癌的病房中,患者幾乎全是胖人,其中絕大多數是重度肥胖,尤其是中段肥胖也就是肚子較大的人患結腸癌的更多。北京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溫洪澤主任表示,大腸癌非常好預防,只要人們平時少吃油膩食品,高脂肪,高熱量食品,同時還要加強體育鍛煉就可以預防腸癌
8、結腸癌疾病分類
結腸癌(包括直腸癌)是大腸的腺癌,為腸道內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病因尚未明確,但本病的發生與多脂肪少纖維的飲食有關,腺瘤狀息肉、結腸血吸蟲、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等亦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約40%的結腸癌分布于直腸及直腸乙狀結腸曲,其余分布于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及肝、脾曲等處。
結腸癌主要為腺癌,其余為粘液腺癌及未分化癌,大體形態可呈息肉狀、潰瘍型等。結腸癌可沿腸壁環行發展,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除可經淋巴管、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可向腹腔內種植或沿縫線、切口面擴散。多見于中年以上男性,由腺瘤息肉癌變者,發病年齡較輕。
分為
(1)右側結腸癌: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瀉、便秘、腹瀉與便秘交替、腹脹、腹痛、腹部壓痛、腹塊及進行性貧血。腹塊的位置取決于癌所在的部位,如盲腸癌位于右下腹,升結腸癌位于右腹部,結腸肝曲癌在右上腹,橫結腸癌在臍部附近。此外,可有發熱、消瘦等。在晚期可有腸穿孔,局限性膿腫等并發癥。
(2)左側結腸癌:由于乙狀結腸腸腔最狹小且與直腸形成銳角,而且糞便在左側結腸已經形成固體,因此容易形成狹窄。常常表現為慢性進行性腸梗阻,患者大多有頑固性遍秘,也可間以排便次數增多。由于梗阻大多在乙狀結腸下段,所以嘔吐較輕或缺如,而腹脹、腹痛、腸鳴及腸型明顯。癌破潰時可使糞塊外面染有鮮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膿液。梗阻近端的腸管可因持久的顯著腫脹、缺血和缺氧而形成潰瘍,甚至引起穿孔,此外,尚可發生腸道大量出血及腹腔內膿腫形成。
(3)直腸癌: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血液及粘液,伴有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凈的感覺,當癌蔓延至直腸周圍而侵犯骶叢神經時,可出現巨痛。如癌累及前列腺或膀胱,則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和血尿等癥狀,并可形成通向膀胱或女性內生殖器的瘺管。直腸癌也可以引起腸梗阻。
9、結腸癌病因
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的。好發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男性比女性多,男女之比為2:1.結腸癌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主要有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癌前疾病、及其他疾病有明顯的關系。
一、環境因素
結腸癌的發病與生活習慣飲食有關,特別是飲食。高脂肪飲食和食物纖維不足是發病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促進肝中膽固醇和膽酸的合成,進入腸腔內增加,結腸細菌作用使之轉變成膽固醇代謝物及次膽酸,有致癌的作用。食物和食物中缺乏不吸收的纖維素導致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使糞便中的致癌物質對腸壁作用時間延長,促進了腸道對致癌物質的吸收。食物中的高纖維素具有吸收水分的性能,能增加大便量,使致癌物質的濃度下降,在腸道中停留時間縮短,減少腸道致癌物質的作用時間,并且能吸收有害物質,促進排出,從而減少了結腸癌的發病危險性。食物纖維不足是造成結腸癌的發病因素之一。
持續觀察西方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富含動物脂肪的高熱量食物以及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使結腸癌的發病率增高。流行病學研究提示,吃肉,吸煙及飲酒是危險因素。逆關聯因素包括進食蔬菜,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雌激素替代治療和體育鍛煉。纖維素可能有保護作用,但最近有人提出質疑。
二、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結腸癌的發病原因之一。家族史:一級親屬得過結直腸癌的,其下一代在一生中患此病比普通人群要多。大約1|4的新發病人有結直腸癌的家族史。
三、炎癥性腸病
患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比普通人得結腸癌要高得多,多見于幼年發病病變范圍廣病程長的患者,癌變常發生在扁平粘膜。炎癥的增生性病變的發展過程中,常可伴有息肉形成,進一步發展為腸癌;克隆氏(Crohn)病時,有結腸、直腸受累者也能引起癌變。克隆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會是常人的30倍。
四、血吸蟲病
血吸蟲流行區和非流行區的結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有明顯區別,過去認為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因腸壁血吸蟲卵沉積與毒素刺激,導致大腸粘膜慢性潰瘍,炎性息肉等,進而引起癌變。對著個觀點進行推測血吸蟲卵沉積在結腸粘膜下引起慢性炎癥和息肉樣增生,是癌發誘因。
五、息肉
大部分結腸癌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的,發病的主要誘因是不良息肉。其中絨毛樣腺瘤樣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癌變得發生率為25%左右;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率為3%左右。
有關資料報道了膽囊切除術后結腸癌的發病率也在增高,有關學者認為與次級膽酸進入腸腔增加有關系。
10、結腸癌臨床癥狀
早期癥狀
最早期可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樣癥狀,而后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次增多,腹瀉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膿性血便。
中毒癥狀
由于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導致病人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表現,其中尤以貧血、消瘦為著。
腸梗阻表現
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癥狀,如腹脹,腹痛(脹痛或絞痛),便秘或便閉。體檢可見腹隆、腸型、局部有壓痛,并可聞及亢強的腸鳴音。
腹部包塊
為瘤體或與網膜、周圍組織侵潤粘結的腫塊,質硬,形體不規則,有的可隨腸管有一定的活動度,晚期時腫瘤侵潤較甚,腫塊可固定。
晚期表現
有黃疸、腹水、浮腫等肝轉移征象,以及惡病質,直腸前凹腫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左半與右半結腸癌腫,由于二者在生理、解剖及病理方面的差異,其臨床特點也表現不同。 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腸腸腔較寬大,糞便在此較稀,結腸血運及淋巴豐富,吸收能力強,癌腫多為軟癌,易潰爛、壞死致出血感染,故臨床表現以中毒癥狀為主。但在病情加重時也可出現腸梗阻表現。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相對狹小,糞便至此已粘稠成形,且該部多為侵潤型癌,腸腔常為環狀狹窄,故臨床上較早出現腸梗阻癥狀,有的甚至可出現急性梗阻。中毒癥狀表現輕,出現晚。
11、結腸癌鑒別診斷
(一)結腸良性腫物
病程較長,癥狀較輕,X線表現為局部充盈缺損,形態規則,表面光滑,邊緣銳利,腸腔不狹窄,未受累的結腸袋完整。
(二)結腸炎性疾患(包括結核、血吸蟲病肉芽腫、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
腸道炎癥性病變病史方面各有其特點,大便鏡檢都可能有其特殊發現,如蟲卵、吞噬細胞等,痢疾可培養出致病菌。X線檢查病變受累腸管較長,而癌腫一般很少超過10公分。腸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也不同,可進一步確診。
(三)其它
結腸痙攣:X線檢查為小段腸腔狹窄,為可復性。闌尾膿腫;有腹部包塊,但X線檢查包塊位盲腸外,病人有闌尾炎病史。
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占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好發部位為直腸及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占65%發病多在40歲以后,男女之比為2-3:1。
結腸癌患者大多已中年以上,其中位數年齡為45歲,約有5%患者的年齡在30歲以下。結腸癌的臨床表現隨其病灶大小所在部位及病理類型而有所不同。不少早期結腸癌患者在臨床上可毫無癥狀,但隨著病程的發展和病灶的不斷增大,可以產生一系列結腸癌的常見癥狀,諸如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帶血和粘液、腹痛、腹瀉或便秘、腸梗阻以及全身乏力、體重減輕和貧血等癥狀。
結腸癌早期癥狀多較輕或不明顯,常被患者忽視,也易漏診。故對中年以上患者有下列表現時應提高警惕,考慮有無結腸癌的可能:
①糞便變稀,或帶有血液和粘液;
②近期內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排便不暢)、持續腹部不適、隱痛或腹脹;
③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
④腹部可捫及腫塊;
⑤原因不明的貧血、乏力或體重減輕等。
有上述可疑現象時,除作進一步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外,應即進行下列系統檢查,以期確定診斷。
結腸癌需早期提高預防意識:用家用型便隱血檢測試紙定期檢測出血情況,一旦出現出血狀況,就要及時就診。
12、結腸癌手術治療
治療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方法,并可輔以化療,免疫治療、中藥以及其它支持治療。
(一)手術治療
1、術前準備
除常規的術前準備外,結腸手術必須要做好腸道準備包括:
①清潔腸道:手術前二天進少渣或無渣飲食;術前1—2天服緩瀉劑,若有便秘或不全腸梗阻者酌情提前幾天用藥;清潔灌腸,根據有無排便困難可于術前一日或數日進行。
②腸道消毒:殺滅腸道內致病菌,尤其是常見的厭氧菌如脆弱擬桿菌等,以及革蘭氏陰性需氧桿菌。其藥物前者主要是應用甲硝唑(滅滴靈),后者可用磺胺類藥物,新霉素、紅霉素、卡那霉素等。腸道準備充分,可減少術中污染,減少感染有利愈合。
目前國內外一些醫院有采取全腸道灌洗方法作腸道準備,方法是由胃管滴注或口服特殊配制的灌洗液(含一定濃度的電解質及腸道消毒劑,保持一定的滲壓),用量4—8升,蹲坐于排便裝置上。可同時達腸道清潔和消毒的目的。
2、手術方法
(1)右半結腸切除術適用于盲腸、升結腸及結腸肝曲部的癌腫。切除范圍:回腸末端15—20公分、盲腸、升結腸及橫結腸的右半,連同所屬系膜及淋巴結。肝曲的癌腫尚需切除橫結腸大部及胃網膜右動脈組的淋巴結。切除后作回、結腸端端吻合或端側吻合(縫閉結腸斷端)。
(2)左半結腸切除術適用于降結腸、結腸脾曲部癌腫。切除范圍:橫結腸左半、降結腸、部分或全部乙狀結腸,連同所屬系膜及淋巴結。切除后結腸與結腸或結腸與直腸端端吻合。
(3)橫結腸切除術適用于橫結腸癌腫。切除范圍:橫結腸及其肝曲、脾曲。切除后作升、降結腸端端吻合。若吻合張力過大,可加做右半結腸切除,作回、結腸吻合。
(4)乙狀結腸癌腫的根治切除 根據癌腫的具體部位,除切除乙狀結腸外,或做降結腸切除或部分直腸切除。作結腸結腸或結腸直腸吻合。
乙狀結腸癌切除術
(5)伴有腸梗阻病人的手術原則術前作腸道準備后如腸內容物明顯減少,病人情況允許,可作一期切除吻合,但術中要采取保護措施,盡量減少污染。如腸道充盈,病人情況差,可先作腫瘤近側的結腸造口術,待病人情況好轉后再行二期根治性切除術。
(6)不能作根治術的手術原則腫瘤局部侵潤廣泛,或與周圍組織、臟器固定不能切除時,若腸管已梗阻或不久可能梗阻,可用腫瘤遠側與近側的短路手術,也可作結腸造口術。如果有遠處臟器轉移而局部腫瘤尚允許切除時,可用局部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慢性失血、感染中毒等癥狀。
3、術中注意事項
(1)開腹后探查腫瘤時宜輕,勿擠壓。
(2)切除時首先阻斷腫瘤系膜根部血管,防止擠壓血行轉移。并由系膜根向腸管游離。
(3)在擬切斷腸管處用布帶阻斷腸管,減少癌細胞腸管內種植轉移。有人主張在阻斷腸管內注入抗癌藥物,常用5-氟脲嘧啶30毫克/每公斤體重,加生理鹽水50毫升稀釋,保留30分鐘后分離腸管。
(4)與周圍組織粘連時能切除時盡量一并切除。
(5)關腹前要充分的沖洗腹腔,減少癌細胞種植與腹腔感染。
13、結腸癌藥物治療
1、化學藥物治療
手術后的病人化療一般一年— 一年半內可使用2—3個療程,常用藥物主要是5-氟脲嘧啶(5-FU),也可聯合應用絲裂霉素、環磷酰胺等,5-FU每個療程總量可用7—10克。可口服或靜脈給藥,最好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每次250毫克,每日或隔日一次。如果反應較大如惡心、食欲減退、無力、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下降等,可減少每次用量,或加大間隔期。骨髓抑制明顯時可及時停藥。口服法胃腸道反應比靜脈給藥大,但骨髓抑制反應輕。
用藥期間必須注意支持治療,并用減少副作用的藥物。癌腫未能切除的病人行化療,有一定減輕癥狀控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效果較差,維持時間短,如病人一般情況差時,副作用顯著,反而加重病情,不宜應用。
2、免疫治療
可以提高病人抗腫瘤的能力,近年來發展很快,諸如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轉移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已逐漸廣泛應用,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療的進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科學家對舞茸(Maitake,又名灰樹花)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給癌癥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手段,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舞茸中含有以β-(1-6)結合為主鏈β-(1-3)結合為側鏈的葡聚糖和以β-(1-3)結合為主鏈β-(1-6)結合為側鏈的活性葡聚糖,實驗證明這些活性葡聚糖可通過活化免疫功能而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同時還發現純化的活性葡聚糖只有通過注射才能顯效,而舞茸D-fraction(活性葡聚糖和蛋白的結合物)通過口服便可得到理想的效果。舞茸D- fraction無論是化學結構和組成成分或是分子量都有別于從香菇、云芝、靈芝、等其他菇類提取的同類物質,其生物活性也是這些同類物質所無法比擬的。
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顯示舞茸D-fraction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發揮防癌抗癌作用:
1、活化吞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傷害性T細胞等免疫細胞,誘導白細胞素,干擾素-γ,腫瘤壞死因子-α等細胞因子的分泌。
2、誘導癌細胞凋亡。
3、與傳統的化學治療藥物(絲裂霉素、卡莫斯丁等)合用,既增加藥效,又減輕化療過程中的毒副作用。
4、與免疫治療藥物(干擾素-α2b)有協同作用。
5、減緩晚期癌癥患者的疼痛,增加食欲,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美國麥克健康食品公司是第一個系統研究舞茸的權威企業,其生產的舞茸精滴劑對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能起到很好效果。
3、中藥治療
可改善癥狀,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放療、化療的副作用,有的中藥有直接的抗癌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山慈姑、龍葵等。用藥時可辨證、辨病兼顧,加入清熱解毒、活血攻堅、滋陰養血、除痰散結、調補脾胃等方面的藥物。
結腸癌中醫中藥治療方法單獨用于晚期患者或老年患者,具有扶正祛邪,整體觀念強、標本兼治,安全無毒的特點,為失去西醫治療機會的患者又提供了一個治療機會,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根據患者的具體發展情況,將原發癌腫和轉移癌灶同時進行控制,防止癌細胞擴散轉移。
目前臨床上結腸癌中醫中藥治療常用的效果顯著的中藥主要有珍香膠囊、抗癌平丸、參丹散結膠囊、華蟾素口服液及消癌平片等,可以在手術治療前后服用這些藥物,或者配合放化療服用,也可單獨用于晚期無法手術和放化療的患者,可有效控制結腸癌原發病灶,防止其復發轉移等的發生。而灰樹花膠囊及參芪十一味顆粒等扶正類中藥,具有補氣養血、健脾益腎、促進白細胞生成等功效,用于配合結腸癌其他療法的輔助治療使用,能夠起到明顯的減毒增效的作用。
14、結腸癌中醫食療
結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和貯存食物的殘渣,形成糞便,結腸粘膜的腺體能分泌濃稠的粘液,這種粘液呈堿性,可中和糞便的發酵產物。當結腸患有癌腫時,生理功能受到了破壞,排便功能以及全身情況都受到了影響,如腹瀉、排便困難、全身消瘦等癥狀。如果飲食中仍不注意,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促癌食品,便會加重結腸癌的進展,使全身衰竭。結腸癌患者,一定要注意日常飲食。
研究證明,高脂肪膳食會促進腸道腫瘤的發生,尤其是多不飽和脂肪酸,雖能降低血脂,但有促癌發生的作用。膽固醇本身并不致癌,但與膽石酸同時反應,有促癌作用,說明膽石酸是促癌因素。因此,結腸癌的病人,不要吃過多脂肪,脂肪總量占總熱能30%以下,動、植物油比例要適當。也就是說,在一天的膳食中,包括食物本身的油脂量,加上烹調中用油,每日脂肪要在50克以下。有的朋友懼怕冠心病,控制動物脂肪很嚴格,經常以植物油為主,甚至不吃動物油,這樣會造成體內過氧化物過多。因為植物油中碳鏈不穩定、易氧化,如果適當的吃些動物脂肪,就會使碳鏈穩定,不易氧化,并減少體內自由基的形成,所以一定要科學飲食,講究油脂的合理配比,建議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及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比為1:1:1。
膳食中應注意多吃些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蘿卜等綠葉蔬菜,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可刺激腸蠕動,增加排便次數,從糞便當中帶走致癌及有毒物質。如果結腸癌向腸腔凸起,腸腔變窄時,就要控制膳食纖維的攝入,因為攝入過多的膳食纖維會造成腸梗阻。此時應給予易消化、細軟的半流食品,如小米粥、濃藕粉湯,大米湯、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腦等,這些食品能夠減少對腸道的刺激,較順利的通過腸腔、防止腸梗阻的發生。
結腸癌術后的病人,應同其他胃腸道手術的病人一樣,要遵醫囑給予飲食,飲食要以稀軟開始到體內逐步適應后再增加其它飲食。應注意不要吃過多的油脂,要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食物,每天都要有谷類、瘦肉、魚、蛋、乳、各類蔬菜及豆制品,每一種的量不要過多。這樣才能補充體內所需的各種營養。手術后初期不能正常進食時,應以靜脈補液為主。手術后注意加強護理和飲食營養,促進病人身體恢復。
腸癌早期往往有大便的改變,有時便秘,有時腹瀉,便中帶血,有些病人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所以對早期腸癌病人應重視調理大便,在飲食中攝入含粗纖維較多的食品,如土豆、紅薯、香蕉、嫩葉青菜等等,但加工要細致,避免食物過分粗糙對腫瘤部位的刺激。含纖維素豐富的食品,可以使大便有一事實上容量,既可以預防便秘,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腹瀉,并能保證每日的規律排便。
晚期腸癌病人由于腫瘤惡性生長侵入腸道內造成腸道狹窄,不同程度的阻塞排便,并減少對食物的容納。這時應注意給予病人營養豐富,少粗纖維的食物,如蛋類、瘦肉、豆制品和細糧,嫩葉蔬菜等等;并囑病人多喝蜂蜜水和吃香蕉、鴨梨等等,其中以蜂蜜通便效果最佳。
腸癌病人禁忌辛辣食物,辣椒、胡椒等食物對肛門有刺激作用,一定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