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塞性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系指周圍的大、中動脈由于阻塞性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致肢體血供受阻,表現為肢體缺血癥狀。動脈粥樣硬化是閉塞性周圍動脈疾病中最常見的病因。
典型癥狀是間歇性跛行。指在持續活動后出現下肢肌肉的疼痛、痙攣或無力,短時休息可緩解,表現為典型的“行動-疼痛-休息-緩解”的重復規律,每次能行走的距離亦大致相等。體征:阻塞遠端的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贾3噬n白或斑駁狀,趾端涼。患肢發生組織營養障礙;肌肉萎縮、軟組織喪失致骨質突出;皮膚變薄、毛脫落、趾甲增厚、萎縮等是慢性持續性缺血的體征。晚期在足趾和骨質突出部位可見缺血性潰瘍。
癥狀體征
1、癥狀
最典型的癥狀為間歇性跛行。這是因肢體運動而誘發的肢體局部疼痛、緊束、麻木或肌肉無力感,肢體停止運動后,癥狀即可緩解,重復相同負荷的運動則癥狀可重復出現,休息后又可緩解。如疼痛出現于臀部、股部提示狹窄病變在主-髂動脈。臨床上最多見的是股月-腘動脈狹窄所致的腓腸肌性間歇性跛行。病情進一步發展,動脈嚴重狹窄以致閉塞時,肢體在置息狀態下也可出現疼痛等癥狀,稱為靜息痛。多見于夜間肢體處于平放狀況時,可能與喪失了重力性血液灌注作用有關,若將肢體下垂可使癥狀減輕,更嚴重對肢體下垂也不能緩解癥狀,患者喪失行走能力,并可出現缺血性潰瘍。
2、體征
主要體征為狹窄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管狹窄部位可聞及雜音。單純收縮期雜音提示血管狹窄,如出現連續性雜音則表明狹窄的遠端舒張壓很低,側支循環形成不良。肢體缺血的體征包括肌肉萎縮,皮膚變薄、蒼白、發亮,汗毛脫落,皮溫降低、趾甲變厚。當肢體下垂時,可繼發性充血而發紅。從肢體高位移向下垂位,到出現發紅和靜脈充盈所需時間與動脈狹窄程度和側支循環狀態有關。從肢體下垂到肢體轉紅時間>10秒,表淺靜脈充盈時間>15秒,即提示有動脈狹窄。相反,如將肢體上抬成60°角,在≤60秒時間內即出現明顯的肢體蒼白,也提示有動脈狹窄。嚴重缺血時因患者經常被迫使肢體處于下垂而可出現水腫。缺血性神經炎可導致肢體麻木和腱反射減弱,晚期在骨凸出易磨損部位可見缺血性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