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的功能障礙并非局限于對有效振動的影響。當咽鼓管發生持續性功能障礙時,內側壓力就會低于外界壓力,即出現負壓。此時,中耳腔內內的血清就會隨之滲出到中耳腔,形成中耳積液,這就是所謂咽鼓管阻塞。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生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咽鼓管阻塞的癥狀
咽鼓管阻塞根據病史和體征,用Valsalva通氣法檢查正常者,多診斷為此癥。最好進行聲導抗檢查。本癥吞咽和呵欠時鼓室壓不變,用力捏鼻鼓氣時有氣體進入鼓室。由于耳膜的凹陷,患者可感覺到聲音變得沉悶,并可有并發耳鳴以及鼻塞等表現。由于鼻塞的存在,嗅覺也會受到影響。具體表現如下:
1、保持中耳內外壓力平衡。
2、引流中耳分泌物。
3、防止逆行性感染。
4、阻聲和消聲的作用。
因此當咽鼓管阻塞時這些功能就會失調,出現以下這些癥狀。咽鼓管阻塞時主要癥狀為耳悶脹感,聽力減退,自聲過強及低音調耳鳴,查體可見鼓膜內陷,可有鼓室積液,聽力檢查示傳導性耳聾。
咽鼓管阻塞的并發癥
本病常有咽鼓管的感染,故可出現與咽鼓管堵塞相關的一系列并發癥,包括間斷耳鳴發作,耳膜凹陷。也可兼有乏力、頭昏、失眠等癥。感染可直接蔓延的中耳以及扁桃體,并發中耳炎的患者,可有耳鳴、耳聾等表現,外耳道有異常分泌物流出。感染扁桃體可造成扁桃腺腫大。
咽鼓管軟骨段在解剖上正常,但其機能發生障礙,即咽鼓管咽口被動開放而不能主動開放。與一般炎性水腫所致的咽口阻塞有所區別。
過去都采用中耳負壓治療法治之,如穿刺,插穿引流,僅能獲得短暫療效,不能達到長期治愈。Misurya于1976年首次采用腭帆張肌腱縮短術,即病人取父子臥垂頭位,在第三磨牙后內方翼鉤處,用1%利多卡因作粘膜下局部浸潤麻醉,于翼鉤端外側做2厘米弧形切口,暴露翼鉤,并沿翼鉤向深層內外兩側剝離出腭帆張肌腱,用3°尼龍線在翼鉤兩側穿過腭帆張肌腱,包繞翼鉤,予以縮短結扎,一般可縮短0.5厘米,癥狀多能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