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對于引發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原因尚不明確,所以也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不能夠完全根治。降低該病所帶來的危害的唯一途徑就是從根源上扼制其發展,及時發現病情,盡早進行相關治療才是關鍵。下面我們就具體了解一下運動神經元病臨床上的特征。
運動神經元病的6大特征
1、中樞運動神經元
即錐體束。起自皮層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葉運動細胞,發出纖維經內囊、大腦腳下行,分為兩支:
(1) 皮質腦干束:來自中央前回上1/3部份,纖維到達兩側顱神經運動核,但面神經核下部、副神經核中支配斜方肌部分及舌下神經核只受對側支配。
(2) 皮質脊髓束:來自中央前回上2/3部分和旁中央小葉,到達延髓下端腹側時,大部分交叉到對側(錐體交叉),終止于脊髓前角細胞;小部分下降到脊髓不同平面時再陸續交叉到對側前角細胞。
2、周圍運動神經元
由脊髓前角細胞和腦干顱神經運動核以及兩者的運動纖維組成,是各種脊髓節段性反射弧的似出通路,參與所支配肌肉的營養功能,并參與肌張力(肌張力【譯】:簡單地說就是肌細胞相互牽引產生的力量。)形成。
3、小腦系統
通過三對小腦腳(繩狀體、橋臂、結合臂)與大腦、底節、腦干、脊髓等聯系。支配下運動神經元主要通過紅核及網狀結構的下行通路,以維持軀體的平衡和自主運動的準確、協調和流利,稱為共濟運動。
4、錐體外系統
包括底節、黑質、紅核、丘腦底核等結構,經過網狀結構及頂蓋的神經通路,支配下運動神經元。系原始運動中樞,受皮層的抑制調節,并參與肌張力的形成。
5、姿式步態改變
臨床上最常見的為偏癱步態:癱側上肢內收、旋前、屈曲,并貼近身體不擺動;下肢則伸直,不能屈曲,行走似劃圈。見于錐體束病變恢復期。
6、不自主運動
不自主發生的無目的異常運動。注意觀察其形式、部位,速度、幅度、頻率、節律等,并注意與自主運動、休息、睡眠和情緒改變的關系。兩側對比。
溫馨提示
神經內科專家指出,運動神經元病患者,在飲食上宜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到了該病晚期,患者常感到吞咽無力,講話費力,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現象,應予鼻飼以保證營養,必要時用呼吸機輔助呼吸。
【參考文獻:《臨床神經病學定位》《認知神經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