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是一種較嚴重的血管疾病,發病的病理變化是血管的壞死及炎癥。血管炎的多數具體病因不清楚,只知血清病、藥物奕態反應和感染,其中乙肝病毒已證實是多種血管炎的病因。中華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成人T細胞白血病病毒,也引起血管炎。
在臨床上血管炎有什么癥狀呢?
血管炎會造成多系統的損害,所以血管炎在很多臟器上有所表現。
肝臟出現肝區不適、肝功能損害。肺部出現彌漫性、間質性或結節性病變,可以有咳嗽、氣急、呼吸困難等。會出現血尿、蛋白尿,發生率較高,常較早出現腎功能減退。鼻咽部在韋格納肉芽腫(血管炎中的一種),可有鼻咽部肉芽腫樣病變,出現鼻塞、鼻出血等癥狀。
神經系統因向顱內供血血管病變,引起腦缺血的癥狀、顱內血管炎可引起顱內出血或結節樣病灶。供應周圍神經的血管病變,可以引起神經病變而出現神經感覺、運動障礙。
很多血管炎都會出現皮疹、皮膚血管改變,有時皮疹是唯一的臨床表現。在過敏性紫癜時,可以有皮膚出血點、出血斑。有些表現為結節樣病灶,似蚊叮蟲咬后出現的疙瘩,在變應性血管炎、白塞氏病等病種中,都會出現這種皮損。此外還有關節痛、消化道癥狀等。會出現多發性單神經炎及不明原因的發熱。組織活檢對血管炎有診斷意義,其他檢查有血管造影檢查、自身抗體檢查等。
在臨床上常將血管炎分為皮膚型血管炎和系統性變應性血管炎。這兩種血管炎的癥狀也有所不同。
皮膚型變應性血管炎多發生在青壯年,癥狀僅表現在皮膚上。一般有乏力,關節肌肉疼痛等癥狀,少數病例可有不規則的發熱,但也可無上述的癥狀。皮膚損害表現有紅斑、結節、紫癜、風團、血皰、丘疹、壞死及潰瘍等。在兩膝下最為常見,以足背部及兩小腿下部皮損最多。較多的皮損開始的特征為紫癜樣斑丘疹,壓之不退色,是由于血管壁的炎癥細胞浸潤和滲出,故這種淤斑都是高起的可以觸及的,是皮膚型變應性血管炎的特征。
另外系統型變應性血管炎會有多臟器受累,病情較重。由于臟器小血管特別是毛細血管后靜脈受累,因此彌漫性滲出和出血灶多在臟器之內。臟器受累表現多為急性發病,通常有頭痛、不規則發熱、不適、乏力、關節及肌肉疼痛等癥狀。病程不一,輕重不同,若是一次接觸抗原,約3-4周愈,若反復多次接觸抗原,病情反復發作,病程持續數月或數年。本病預后取決于受累臟器和病變程度。有1/3的患者腎臟受累,有蛋白尿血尿,嚴重腎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67%的患者發生多形性皮膚損害,但往往以可觸及淤斑為多見。病變可侵犯粘膜,發生鼻衄、咯血、便血。侵犯腸道可有腹痛、脂肪痢、便血、急性膽囊炎等胃腸道癥狀。可有胰腺炎、糖尿病。75%的患者有非特異性發熱,約2/3的患者有關節痛及關節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