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血管瘤有什么癥狀?草莓狀血管瘤癥狀發生率約占新生兒的1%,多在出生時即存在,呈較小的紅色斑點,以后逐漸增大,常高出皮膚,顏色鮮紅,呈分葉狀,形如草莓或楊梅。生長部位多見于頭面部、軀干。
鮮紅斑痣癥狀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出現,好發于面、頸和頭皮,大多為單側性,偶為雙側性,有時累及粘膜。損害初期為大小不一或數個淡紅、暗紅或紫紅色斑片,不高出皮面,表面平滑。隨著年齡增長,顏色加深變紅,變紫,65%的患者的病灶將逐漸擴張,在40歲前可增厚和出現結節,于創傷后易于出血。
海綿狀血管瘤癥狀
海綿狀血管瘤可發于身體的任何部分,既可位于體表,也可發生于各種內臟器官,尤其以四肢,軀干和腮腺多見。瘤體皮膚可正常或呈暗藍色,觸之柔軟似海綿,按壓腫塊可被壓縮,患者自訴患肢沉重、酸痛,活動后明顯。部分海綿狀血管瘤表面皮膚可合并毛細血管瘤,稱之為混合性血管瘤。
混合型血管瘤癥狀
初起時大多為皮膚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紅斑,與單純的草莓狀血管瘤并無異樣,但隨著表面血管瘤的發展,同時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侵犯范圍有時非常廣,以至于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組織器官都被這種不斷擴展的血管組織所覆蓋,可引起呼吸、飲食、視覺和聽覺等功能障礙。
蔓狀血管瘤癥狀
蔓狀血管瘤多見于頭皮,額顳部或肢端,部分較局限,但大部分范圍大,甚至達整個肢體,使該患肢增粗增長。外觀可見局部一隆起腫物,或多個皮下隆起腫物相連,皮膚潮紅,皮溫高,透過皮膚可見紫藍色團塊。可隱約感覺到迂曲血管搏動和蠕動,并可捫及條索狀質軟的擴大血管,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
KM綜合征癥狀
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或混合型血管瘤可伴發 Kasabach-merrit綜合征。該綜合征是指血管瘤伴發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發生率約為血管瘤患兒的1%。發病機制是由于瘤體巨大,血流緩慢,加上手術損傷血管內膜,使瘤體內滯留消耗大量血小板,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Ⅻ,結果發生凝血障礙。癥狀和體征:1歲以內,尤其6個月左右嬰兒,發病前靜止的瘤體突然增大,表面紫紅色,伴有局部繼而全身淤斑,直至DIC表現。外觀酷似軟組織急性感染表現。血常規檢查,示血小板減少,嚴重者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