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血管瘤是在出生時或出生后三個月至六個月內出現,常發生于頭、臉及頸部,影響寶寶外觀,血管瘤可生長于身體的任何部位,但以皮膚和皮下組織多見,其次為口腔黏膜和肌肉,骨骼、肝、脾、顱內也可發生,而消化道、腎、心、肺等罕見。
1、毛細血管瘤
(1)新生兒斑痣
又稱表皮毛細血管瘤(capillaryhemangioma),是一種淡紅色或藍色的表皮變色,通常位于頭頂中線后部、頸部或骶部,出生時即存在,一般在數月內逐漸自行消失,無需治療。
(2)皮內毛細血管瘤
有3種臨床變異型,出生后即有。特點是在真皮內呈現有成熟的內皮細胞組織型毛細血管。多位于感覺神經分布的區域,如三叉神經。
①橙紅色斑:是一種從橘紅色到鐵銹色的斑塊,平坦而不高出皮膚表面。多在前額、上眼瞼、鼻孔、枕等部位,壓迫可褪色,不會自然消失。干燥法、冷凍法和摩擦法或X線照射,均無效。一般無須治療,必要時,可用化妝品掩飾,偶爾行切除。
②葡萄酒色斑:呈暗紫色,出生時即有,很少擴展,面部葡萄酒色斑可能伴有顱內血管瘤,即Sturge-Weber綜合征。近年來,國外多采用手術治療,如面積大,可分期手術,并可植皮。手術要在5歲前進行,以免對兒童產生心理影響。
③蜘蛛痣:又稱星狀血管瘤,其特征是從一個皮下中心小動脈,發出許多放射形擴張的皮內毛細血管,形態酷似蜘蛛。好發于面、臂、手和軀干上部,壓迫中央可使蜘蛛痣消失。如果不自然消退,可在放大鏡下,用燒紅的針頭刺燒腫瘤中央,效果較好。
(3)草莓狀毛細血管瘤
又稱幼年性毛細血管瘤,可能完全或部分消失。通常在生后不久出現,腫瘤常高于皮膚,鮮紅色,分葉,形如草莓。好發于面、頭皮和頸部。壓迫無明顯變化。一般在1~4歲逐漸消退。也可用手術、冷凍、硬化劑、低電壓、短距離放療等方法。
2、毛細血管海綿狀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
(1)毛細血管海綿狀血管瘤
又稱混合型血管瘤,一般出生時已存在,主要發生在面頸部。腫瘤可達到很大體積,在最初的6個月生長迅速,具有侵犯性,但仍可自然消退,而不會完全萎縮,因此要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如激素療法、冷凍和放療等。
(2)海綿狀血管瘤
是由大量充滿血液的腔隙或竇形成,腔壁上有內皮細胞層。腔隙由纖維結締組織分開。腫瘤多生長在皮下組織內,可達肌肉。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以四肢、軀干多見。觸之如海綿樣感覺。為平坦或凸凹不平,壓迫可陷下。可能自動縮小,但不會完全消失。目前對海綿狀血管瘤的有效療法主要是手術和激素療法。
溫馨提示:蔓狀血管瘤較少見,為包含有小動脈和小靜脈吻合的血管瘤,好發于頭皮或肢端。皮下可及血管迂曲,有血管搏動,皮膚溫度增高,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可有劇烈的疼痛,并可引起耳鳴。這種血管瘤不會自動消失,故應早期治療。對局限性蔓狀血管瘤(hemangiomaracemosum),惟有手術治療。腫瘤過大,可分期手術,必要時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