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常常是由冠心病引發的,多數患者通常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閉塞、痙攣等病變引起。也有少數是由于冠狀動脈先天性異常、冠脈動脈炎等疾病所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心肌病的主要癥狀是心肌氧供需失衡從而引起令短暫性缺血而產生的心絞痛,大多會在勞動、情緒激動、飽餐或受冷時突然發作。
缺血性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見的疼痛部位是胸骨后或心前區,可放射到左臂內側、肩部、肩胛間區、頸、喉和下頜,有時位于上腹部。痛的性質可為劇烈的絞痛、擠壓痛、壓迫痛、緊束痛,或疼痛很輕,僅感到脹悶不適。偶或劇痛發作時伴出汗和瀕死的恐懼感。疼痛一般歷時1~10分鐘,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后消失。心絞痛誘發的原因、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比較穩定者,稱為穩定型心絞痛。一部分病例心肌缺血程度較重,可從典型的穩定型心絞痛轉變為不穩定型心絞痛,主要表現為心絞痛頻繁發作,疼痛持續時間延長,程度加重,甚或休息時也發作疼痛,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性增大。急性心肌梗塞發病早期可有惡心、嘔吐、呃逆或上腹脹痛,心絞痛程度劇烈,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小時,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片未能緩解,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平時常一般沒有特殊體征,心絞痛發作時血壓可略增高或降低,心率可正常、增速或減慢。疼痛程度嚴重者表情焦慮、煩躁、膚色蒼白、出汗,偶然呈現房性或室性奔馬律。伴有乳頭肌功能失調者,心尖區可聽到收縮期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