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妊娠期間及孩子出生后發生的各種異常情況,都有可能造成腦癱。小兒腦癱早期并不會出現什么明顯的癥狀,而且大多數患兒僅僅表現為運動功能障礙,對智力毫無影響,因此家長很容易誤認為孩子是因為缺鋅、營養不良、軟骨病而造成的,使患兒錯過了早期診斷,貽誤了早期治療的機會。
失調型腦癱的臨床表現
失調型腦癱十分少見,一般僅占腦癱的1﹪~3﹪。失調型腦癱又可分為兩類,一為失調型雙癱即失調伴輕度痙攣型雙癱。二為單純性失調,其共濟失調表現相當明顯,即所謂的先天性共濟失調綜合癥。
失調型腦癱的主要特征是肌張力低下及平衡紊亂。頭部、肩、軀干及骨盆的穩定性差,常用上肢的過度活動來代償平衡。其次盡管隨意運動存在,但功能很差,不協調,表現出辨距障礙,有時會出現意向性震顫。患兒動作緩慢,步履蹣跚,并有慢而斷續的構音障礙。立位足間基底部寬,手的精細活動能力下降。失調型腦癱患兒普遍存在的肌張力低下表現可長達一年以上。有時見到眼震。智力多輕中度低下。但也有行動笨拙而智力正常者。可伴有感覺障礙。
手足徐動型腦癱的臨床表現
手足徐動型患兒其姿勢保持及運動困難而不隨意。肌張力在高低之間變化,安靜時肌張力基本上是低的,容易受緊張性反射的影響。本型患兒立位步行多嚴重遲緩。姿勢的控制基本在頭部,但亦出現頸部扭轉,經常向側后方傾斜。乳兒定頸豎頭顯著延遲,保持坐位及立位并持續一定姿勢很困難,受驚后突然出現驚嚇反應。手足徐動型的不隨意運動顧名思義主要發生在手指隨意運動時,顏面表情也可出現異常,表現為做怪臉、吞咽困難、張口流涎。口腔器官因肌張力異常出現構音障礙,發音或言語往往斷續不清。呼吸運動也與安靜時不同,在有意識控制時,則由于異常緊張而十分不穩定,語言發育也因此受到影響。
(1)低張力手足徐動型:肌張力低下時,肢體明顯發軟,并伴隨四肢末端的自發性顫抖。以頭部控制能力差為主要表現,如不斷點頭或頭后仰。嚴重者常無法獨立坐起或站起,甚至出現翻身困難,并伴有智力低下。
(2)痙攣性手足徐動型:全身肌張力增高,會引起運動發育遲緩、姿勢異常。上肢屈曲呈內旋、內收姿勢拇指內收,軀干前屈,膝關節屈曲內旋,下肢內收交叉,足外翻等,均會使患者無法進行正常運動,如站立不穩、走路時足尖著地而呈剪刀步態、頭部及身體習慣性偏向一側等;頭部及四肢出現不隨意運動(以不自主晃動為主),尤以進行某種動作時明顯,但患者對此無法進行自我控制。
(3)舞蹈性手足徐動型:靜止時不隨意運動增強,患者常進行舞蹈或扭動動作,以維持身體平衡;患者對外界刺激異常敏感,并可出現奇怪的表情(如擠眉弄眼、頭前屈或后仰等)。發音不清、構音障礙、說話緩慢且不連貫、流涎、攝食困難,也為此型常見癥狀。
痙攣型腦癱的臨床表現
輕度痙攣的患兒在靜止狀態或動作較容易控制時肌張力基本正常或輕度增高,在做難度較大動作時,肌張力會增高。患兒做精細動作時較笨拙,不協調。患兒一般不會出現原始反射或病理征,一般極少出現肌肉陣攣和關節畸形。
重度痙攣的腦癱兒軀干和四肢都處于痙攣狀態,肌肉張力高,肌張力不隨體位改變而改變。患兒可出現屈曲畸形或伸展畸形,且由于肌肉痙攣而阻礙了患兒的活動。重度痙攣患兒典型的表現是上肢完全屈曲,肘部、腕部和各個指關節處于屈曲狀態,肩關節內旋、內收,肘部內旋,下肢呈伸展狀態,頭部后仰轉向一側。嚴重者不但影響四肢,還會累及軀干,可引起脊柱側彎,腰椎前突。
溫馨提示:不少腦癱兒童特別是手足徐動型和孩子性格比較固執、任性,善感受易怒,情緒波動變化大,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家長朋友們要警惕這些易被忽視的小兒腦癱癥狀,一旦發現異常,及時治療才是痊愈的關鍵。
【參考文獻:《小兒腦癱康復800問》《針灸治療小兒腦癱的臨床文獻質量評價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