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會出現很多異常的姿勢,屈曲痙攣、伸展痙攣、舞蹈樣、擊劍樣、挎筐樣、等等,這些運動障礙的特點,可分為許多類型。
1. 小兒腦癱按臨床表現分型
(1) 痙攣型:這一類型最常見,主要損傷部位是椎體系,特點是肌張力增高,肌肉僵硬,被動運動時有“折刀”樣改變。關節運動運動范圍變窄,運動障礙,姿勢異常,由于屈肌張力升高,多數表現為各大關節的屈曲、內收、內旋模式。可見上肢屈曲,手握拳,拇指內收,前臂內收旋前,肘關節屈曲。也有少數是上肢伸展痙攣。下肢緊夾交叉呈剪刀姿勢,下肢內收內旋,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膝關節過伸,踝關節內翻,足內翻(少數外翻),神經系統檢查可見椎體束征,腱反射亢進,骨膜反射增強,踝陣攣陽性,2歲后巴彬斯基仍陽性。
(2) 手足徐動型:這一類型主要損傷部位的是椎體外系,表現為難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運動,動作不穩定,走路時搖晃不定,頸歪伸舌,手往后旋。當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運動時,表現為不自主、不協調和無效的運動增多,呈非對稱性姿勢,與意圖相反的不隨意運動擴展到全身,肌張力可變化,安靜時不隨意運動消失,肌張力恢復到運動前狀況。
(3) 強制型:這一類型較為少見,由椎體外系損傷所致。肢體僵硬,活動減少。做被動運動時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續抵抗,因此肌張力呈鉛管狀或齒輪狀增高。
(4) 共濟失調型:主要損傷部位為小腦,因此表現以平衡為主的小腦癥狀。可有步態不穩、不能調節步伐,醉酒步態。也可有輕度震顫。
(5) 震顫型:主要表現為身體的某部分,在一個平面內呈不隨意的、節律性的搖動。
(6) 肌張力低下型:也叫軟癱型,這一類型自主運動減少,仰臥位時呈外展外旋位,狀似仰翻的青蛙,俯臥位時頭不能抬起,抱起身體時類似面條狀。本型常為腦癱兒早期癥狀,以后多轉為其它型。
(7) 混合型:這一類型具有兩種類型以上同時存在,以痙攣性和手足徐動型同時存在多見。
(8) 無法分類型:有少數患兒表現復雜,難以用上述分型來分型。
2. 按癱瘓部位分型,單癱、偏癱、三肢癱、四肢癱、雙癱、雙重偏癱、雙下肢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