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病前沒有任何先兆。痛風癥狀輕度外傷、暴食高嘌呤食物或過度飲酒、手術、疲勞、情緒緊張、內科急癥(如感染,血管阻塞)均可誘發痛風急性發作。
常在夜間發作的急性單關節或多關節疼痛通常是首發癥狀。疼痛進行性加重,呈劇痛。體征類似于急性感染,有腫脹,局部發熱、紅及明顯觸痛等。局部皮膚緊張、發熱、有光澤,外觀呈暗紅色或紫紅色。大趾的跖趾關節累及最常見(足痛風),足弓、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和肘關節等也是常見發病部位。全身表現包括發熱、心悸、寒戰、不適及白細胞增多。開始幾次發作通常只累及一個關節,一般只持續數日,但后來則可同時或相繼侵犯多個關節,若未經治療可持續數周。最后局部癥狀和體征消退,關節功能恢復。無癥狀間歇期長短差異很大,隨著病情的進展愈來愈短。如果不進行預防,每年會發作數次,出現慢性關節癥狀,并發生永久性破壞性關節畸形,手足關節經常活動受限。在少數病例中,骶髂、胸鎖或頸椎等部位關節亦可受累。粘液囊壁與腱鞘內常見尿酸鹽沉積。手、足可出現增大的痛風石并排出白堊樣尿酸鹽結晶碎塊。環孢菌素引起的痛風多起病于中央大關節,如髖、骶髂關節同樣也可見于手,甚至破壞腎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