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髖關節脫位,又稱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出生時就已形成。主要原因是母親在懷孕2~3個月時,正逢胎兒髖關節形成時期,因孕媽媽的感冒、發燒或其他疾病導致胎兒生長停頓了一下,關節未正常發育,就出現了脫位。該病男女比例約為1:5,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由于脫臼程度的不同,本病可分為:(1)完全性脫位。(2)半脫位。(3)脫位前期,即主要表現為髖臼頂比較傾斜,它可以隨時發生完全脫位或半脫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和外傷等引起的不同,沒有疼痛感。而且在孩子未能走路時,又不容易看出異常的表現,因此不易被父母所發現。
先天性髖脫位的治療愈早效果愈好。盡可能地在孩子出生6個月內就能得到治療。1歲內的孩子不需要麻醉,也不需要任何手法整復,只需用夾板將患兒的髖部固定于某一部位6-9個月就行。1-3歲的孩子則往往需用手法整復或用牽引來整復。如若延遲到4-7歲,則無特殊治療,要到8歲后才能進行手術,孩子將受到更大的痛苦。因此父母需留心寶寶有無先髖癥狀,及時就醫。
一、先髖病因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當然,多發性畸形附有髖關節脫位應屬于先天性畸形??偟恼f來,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病因并不是單一的。這說是說有許多因素參加才會引起此癥的產生。
先天髖關節脫位的原因
1、遺傳因素:無可否認的事實說明此癥有明顯的家族史,尤其在雙胎嬰兒中更為明顯,有此癥之患者家族中其發病率可以高達20~30%,而且姐妹中更為多見。同樣的疾病在姐妹中可以出現髖脫位半脫位與發育不良三種類型,倘若不進行詳細的,早期的檢查與X線片診斷,除第一類之外,后兩類往往可以遺漏而到達7、8歲時髖關節已完全正常。
2、韌帶松弛因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告證明關節韌帶松弛是一個重要因素。
3、體位與機械因素:髖關節脫位病例中臀位產有人報道高達16~30%之多,正常生育中臀位產僅占3%,將幼兒髖關節固定于屈曲、外旋、膝關節伸直,并給予雌激素和黃體酮??沙霈F髖關節脫位畸位。
二、先髖臨床表現
(一)站立前期
新生兒和嬰兒臨床表現較輕,癥狀常常不明顯。主要特點是髖臼發育不良,活關節不穩定。往往不能引起家長的注意。如果發現有下列體征時應視為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可能。
1、兩側大腿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患側皮皺加深增多。
2、患者會陰部增寬,雙側脫位時更為明顯。
3、患者髖關節活動少,活動時受限。蹬踩力量較健側弱。常處于屈曲位,不能伸直。
4、患者肢體短縮。
5、牽拉患者下肢時有彈響聲或彈響感,有時患者會哭鬧。
(二)脫位期
患而一般開始行走的時間較正常而晚。單側脫位時,患而步態波跛行。雙側脫位者,站立時骨盆前傾,臀部后聳,腰部前凸特別明顯,行走呈鴨行步態?;颊哐雠P位,雙側髖、膝關節各屈曲90°時,雙側膝關節不在同一平面。推拉患側股骨時,股骨頭可上下移動,似打氣筒樣。內收肌緊張,髖關節外展活動受限。
Trendelenburg征(單足站立試驗)呈陽性:在正常情況,用單足站立時,臀中、小肌收縮,對側骨盆抬起,才能保持身體平衡。如果站立側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時,因臀中、小肌肉松弛,對側骨盆不但不能抬起,反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