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個月時發現他兩腳跟好像不是很齊,相差一點。腿伸直時有一個膝蓋放不平,去醫院拍片檢查,醫生說是先天性髖關節半脫,但癥狀比較輕微,可以按蛙式抱矯正,最好戴蛙式支架。我們夫妻怕孩子受罪,就選擇了蛙式抱。過了半年,再次拍片檢查,醫生說有所好轉,但還是要戴支架。這時我的一位讀骨科博士的同學建議讓孩子學習站立,刺激股骨頭發育,我們接受了他的建議?,F在孩子走路比以前穩多了,但我們還常常擔心孩子以后會不會有問題。
根據你的描述,孩子有可能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時的癥狀并不是真正的脫位,只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看起來好像是“脫位”,稱為發育性髖關節。這種情況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有自愈的可能。
如果現在孩子的雙下肢等長,步態無跛行,說明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他的這種髖關節發育不良逐漸康復。不過,為了孩子的健康,建議你再帶孩子去專門醫院詳細檢查一下,并且要帶上以前的資料,以便醫生準確判斷。
正常人的股骨與骨盆之間有個髖關節,股骨頭在髖關節內活動,走路姿勢隨意自然,大腿屈伸也很靈活。而髖關節脫位時,股骨頭不能正常地留在關節內,滑到關節后上方,失去了正常的屈伸功能。由于脫位程度的不同,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可分為:1、完全性脫位;2、半脫位;3、脫位前期,即主要表現為髖臼頂比較傾斜,可以隨時發生完全脫位或半脫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可能雙側同時發生,也有可能僅是單側發生。
雙側脫位則走路時左右搖擺,很像鴨子。單側脫位時,脫位的一側股骨頭滑到后上方,走起路來就向髖骨脫位的一側傾斜。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確。根據有關資料,16%~30%發生于臀位產,還有的由于髖關節周圍韌帶松弛或髖腰部肌肉攣縮,也有人認為是髖臼發育不良的關系。這種病一般發病幾率是女孩大于男孩,單側大于雙側,左側大于右側,往往有家族史。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和外傷等引起的脫位最大的不同是沒有疼痛感,而且在孩子未能走路時,又不容易看出異常的表現,因此不易被父母所發現。
那么,爸爸媽媽如何盡早發現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呢?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最早表現是髖的外展外旋受限制,即讓孩子平躺于床上,先將其膝蓋彎曲至90°,后將髖部緩慢外展,不能平置于床上。此外,如是單側脫位,還可見到患脫位的下肢比另一側短。因此,如在孩子學走路前見到這樣的癥狀時,就要想到孩子是否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可能,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2、如孩子已經開始學步,看到孩子行走時呈典型的“鴨步狀態”,即孩子在走路時身體向兩側一搖一擺,猶如鴨子走路;而在站立時可看出孩子腰部向前凸出得特別明顯,就要考慮孩子有可能患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3、孩子1歲以上時發現有異常的步態。雖無“鴨行”狀態,但在走路時呈一蹺一蹺的姿態,除了跛行外,孩子其他表現正常,沒有因疼痛哭鬧的表現,也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以明確是否患有單側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可能。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愈早效果愈好。盡可能在孩子出生6個月內就給予治療。如能在新生兒期發現,可以避免手術,用吊帶或手法復位再用支架治療;稍大一點則需上“蛙形”石膏。一般1歲內的孩子不需要麻醉,也不需要任何手法整復,只需用夾板將患兒的髖部固定于某一部位。
1-3歲的孩子則往往需用手法整復或用牽引來整復。如若延遲到4歲后進行整復,孩子需要進行手術,將遭受很大的痛苦,效果也不如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