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的護理措施是怎么樣的?對于腦出血的護理措施有什么應該注意的地方?
高血壓腦出血在我國目前呈逐漸上升趨勢,它是腦血管病中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病死率和病殘率均較高,自從我院開展了內科微創血腫清除術和外科手術治療后,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同時術后再出血的患者也較為常見,對此筆者從護理角度進行回顧分析,旨在提高病情觀察的敏銳性,以便及時發現及早處治,通過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盡量減少和避免因護理不當導致誘發術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的出現。
1 腦出血的護理措施1.1 評估病情加強預見性觀察護理 術后護理人員應了解術中詳細情況,以便對病情有基本評估。做好術后第一次生命體征、意識、瞳孔、肢體活動的監測等(后半小時監測1次)并記錄,以利進行病情動態觀察對比分析。觀察意識、瞳孔變化,是判斷病情輕重和變化的重要指標。通過呼喚和給予刺激觀察意識障礙程度,對瞳孔大小、形狀、光反射嚴密觀測,一旦有異常改變立即報告醫生。如護理觀察中發現意識狀況改變,有加深之趨勢;患者病情曾一度有好轉,意識障礙減輕或神志基本清楚,后又漸漸轉變成反應遲鈍、神志不清;或有不同程度術側瞳孔散大、光反應減弱,應報告醫生行CT復查證實顱內有無再次出血。
1.2 保持術后血壓穩定,避免發生再出血 術后血壓波動大或急劇增高是發生再出血的重要原因,故監控血壓尤為重要,況且術后72 h內為腦水腫高峰期,病情尚不穩定,尤其用降壓藥物時觀察效果,用硝酸甘油和立其丁時,隨時調節泵入量,設置5~15 min監測血壓1次。可進食者或有胃管者改用口服降壓藥。維持血壓在140~160/90~100 mmHg,不宜過度降血壓,否則導致腦灌注不足,引起腦組織廣泛的缺血、缺氧性損傷,不利腦功能恢復。
1.3 有效控制高熱,減少再出血誘因 高血壓腦出血多累及丘腦下部可致高熱發生。體溫38.5 ℃~40.0 ℃,給予物理降溫、冰鹽水加阿司匹林保留灌腸,盡量控制體溫在37 ℃以下,對中樞性高熱患者采用冰帽冰毯降溫,實施亞低溫療法,冰帽持續應用保護腦組織,并做好減輕腦水腫的護理,保證脫水藥物的快速輸注,觀察尿量了解脫水降顱壓效果及腎功情況。
1.4 加強肺部護理,預防感染和低氧血癥亦是預防再出血的重要環節 為保持氣道通暢改善有效通氣量,可行氣管切開術,術后持續吸氧SpO2監測,q2 h翻身叩背1次,頭部制動,持續氣道濕化每晝夜不少于200 ml。濕化液中可根據需要加入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及時吸痰,要注意自上而下旋轉吸痰,不可在氣道內反復上下抽吸,以免損傷氣管黏膜,調節合適的負壓 300~400 mmHg,每次吸痰持續時間不宜超過15 s,也不可引起劇咳、發紺,頭部不可過分抬起擺動、同時觀察監護儀顯示SpO2數值,如熒屏上持續出現心率增快或不整、呼吸不規則、SpO2下降應停止吸痰,并給予高流量吸氧,待癥狀改善后再行氣道內吸痰。吸痰注意無菌技術操作最為重要,先吸氣管內再吸氣管外痰液及口、鼻腔分泌物,不可重復使用,一次1根。
1.5 避免躁動引起顱壓增高 對術后躁動、癲癇發作的均應及時排除原因和應用鎮靜和抗癲癇藥物,并施于安全防范措施(如約束帶、床欄等),防止腦缺氧、腦水腫加重,減少術后再出血的危險因素。
1.6 做好引流管的觀察和護理 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頭部引流管一般放置3~5天再拔管,最長者放置達16天,因此對引流管的護理特別重要。防止打結、扭轉、拔脫,檢查是否通暢,可用一手固定引流管近端,另一手由內向外擠壓引流管,這樣可把凝固的小血塊擠掉。對側腦室或血腫腔置引流管的患者,除注意防管脫落、保持通暢、預防感染外,重點觀察每日引流量、顏色。顏色鮮紅,提示腦內有繼續出血的可能,做好記錄,并及時報告醫生處治。床頭可抬高15°~30°,有利于靜脈血的回流,減輕腦水腫,減少引流液的分泌。拔管后注意傷口敷料的干燥,合理安排20%甘露醇靜滴降壓,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咳嗽。以免顱內壓過高,腦脊液從未愈合傷口處滲出。不利傷口愈合,增加顱內感染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