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一般無前驅癥狀,多突然起病,體溫迅速上升,達39~41℃,呈持續熱型,弛張熱型或不規則熱型,持續1~3周,于發熱的同時,多伴有畏寒或寒戰,劇烈頭痛,全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惡心,嘔吐,顏面潮紅,眼結膜充血,畏光,失眠和咳嗽等,個別病例還可有眼眶疼痛,嚴重者可出現煩躁,譫妄,聽力減退,強直性痙攣,嗜睡和昏迷等,可出現腦膜刺激征及病理神經反射。
主要體征包括:
1.焦痂與潰瘍:
為本病之特征,可見于70%~100%患者,人被受恙蟲病立克次體感染的恙螨幼蟲叮咬后,局部隨后出現紅色丘疹,不痛不癢,繼成水皰,然后發生壞死和出血,隨后結成黑色痂皮,稱為焦痂,其邊緣突起,周圍有紅暈,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直徑可為2~15mm,多為4~10mm;痂皮脫落后即成潰瘍,其基底部為淡紅色肉芽組織,起初常有血清樣滲出液,隨后逐漸減少,形成一個光潔的凹陷面,偶有繼發性化膿現象,多數患者僅有1個,偶見2~3個焦痂或潰瘍,亦有多至11個的報告,由于恙螨幼蟲好侵襲人體的潮濕,氣味較濃以及被壓迫部位,故焦痂多見于腋窩,陰囊,外生殖器,腹股溝,會陰,肛周和腰帶壓迫等處,但頭,頸,胸,背,腹,乳房和四肢等部位亦有發現,由于焦痂是恙螨幼蟲叮咬,恙蟲病立克次體入侵人體的部位,故理論上每個恙蟲病患者都應有焦痂,約有30%的患者于洗澡,更衣時,可發現不痛不癢或稍帶癢感的焦痂,而且常于發病前1~2周已發現。
2.淋巴結腫大:
焦痂附近的淋巴結常明顯腫大,并常伴疼痛和壓痛,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者也相當常見,一般大者如鴿蛋,小者如蠶豆,可移動,多見于腹股溝,腋下,耳后等處,消腫較慢,常于疾病的恢復期仍可捫及。
3.皮疹:
出現于病程的第2~8天,較多見于第4~6天,少數病例可于發病時即出現皮疹,或遲至第14天才出現皮疹,發生率各地報告差別較大(35.34%~100%),可能與就診時病期不同有關,皮疹多呈暗紅色充血性斑丘疹,也有呈出血性者,無癢感,大小不一,直徑為2~5mm,多散布于軀干部,向四肢發展,面部很少,手掌和腳底部更少,極少數可融合呈麻疹樣皮疹,多經3~7天后逐漸消退,不脫屑,但有色素沉著,有時,于病程第7~10天可在口腔軟,硬腭及頰部黏膜上發現黏膜疹或出血點。
有些流行區出現一些輕型患者,其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皮疹和淋巴結腫大,這些患者可能是過去曾被不同血清型恙蟲病立克次體感染過的人,有一定交叉免疫力。
4.肝脾腫大:
肝腫大約占10%~30%,脾腫大約占30%~50%,質軟,表面平滑,無觸壓痛。
5.其他:
舌尖,邊常紅色,伴白色或黃色厚苔,眼結膜充血為常見體征之一,同時約5%患者可有結膜下出血,眼底可見靜脈曲張,視盤邊緣模糊,水腫,也可見眼底出血,部分患者皮膚充血,故有顏面及全身皮膚潮紅現象,心肌炎較常見,心率可達120次/min以上,心音,脈搏皆弱,心電圖可呈T波低平或倒置,或發生傳導阻滯現象,重型患者可發生心力衰竭與循環衰竭,肺部體征依病情輕重而異,輕者可無明顯體征,重型患者可發生間質性肺炎,以呼吸困難為主,可出現發紺現象,若有繼發性細菌感染,則可聞干,濕性啰音,此外,亦可發生全身性感覺過敏,睪丸腫痛,陰囊腫大壓痛,腰痛和腹脹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