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側彎畸形的手術矯形治療已有30余年歷史,開展較廣泛,采用后方入路的Harring器械矯正法或Luque器械矯正法的較多,用這種入路的器械矯正法治療脊柱側彎取得一定矯正效果。由于手術創面大,出血多,并發癥常涉及多系統、多器官,有的并發癥通過良好的護理達到早期預防,有的雖難以預防,但通過嚴密細致地觀察與護理,及時發現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則可轉危為安。我院骨科自2000年以來先后收治脊柱側彎畸形的患者42例,經手術治療和康復護理,均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將有關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治療脊柱側彎畸形患者42例,男35例,女7例,均為特發性脊柱側彎畸形,側彎畸形部位分別在上胸段、中胸段及胸腰段,均凸向右側,手術時年齡最大23歲,最小16歲,平均19歲,隨診時間最長5年,最短半年。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脊柱側彎的患者自小駝背,心理壓力大,自卑感嚴重,對手術有恐懼心理。首先要向患者講明手術的必要性和治療的效果,增強對手術成功的信心,消除恐懼心理;詳細交代術后可能會發生的并發癥、如何預防,使患者能積極配合術后的治療和護理。要因人而異,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增強他們生活和繼續工作的勇氣及信心。只有做好了術前的心理護理工作,才能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積極地配合治療,進行術前訓練和各種準備工作。
2.1.2 術前訓練
對畸形嚴重或肺活量在60%以下者,術前需行肺功能訓練,簡單的方法是向裝有水的瓶內吹氣。患者入院后即訓練在床上臥位大小便,預防術后因不習慣而導致尿潴留及便秘。
2.1.3 一般護理
因患者背部畸形,多有毛囊炎發生,備皮需謹慎,不可剃破,有毛囊炎者除每日擦洗、更衣外,并涂以絡合碘,待炎癥消失后方可手術。術前一天開始用抗生素靜脈滴入,以預防感染。術前晚清潔灌腸、消毒皮膚,術前禁食水。
2.2 術后護理
2.2.1 保護呼吸道通暢
由于術前肺活量低下,術后切口疼痛,術后患者不敢咳嗽而導致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暢,而產生氣體交換不足,甚至引起窒息。術后患者惡心、嘔吐、胃內容物反流也可造成呼吸道梗阻。術后應鼓勵并協助患者咳嗽,必要時給予生理鹽水20ml加α-糜蛋白酶1支加慶大霉素8萬u霧化吸入,每日2次,體位引流及吸痰,呼吸困難時可間斷給予氧氣吸入。
2.2.2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由于術中牽拉,術后脊髓水腫、供血障礙或硬膜外血腫壓迫等,均可引起脊髓損傷,因此除術中行脊髓監測或行清醒試驗外,在術后72h內不可放松對神經功能的觀察。另外由于手術牽引及全身麻醉的原因,術后患者經常有惡心、嘔吐等現象,術后需禁食1~2天,待胃腸功能恢復后再進食,如手術后3天惡心、嘔吐加重,嘔吐頻繁呈噴射狀,嘔吐物為膽汁,應警惕為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可采用持續胃腸減壓、體位引流、補液及給予解痙藥物,一般1~2天得到緩解。本組有一患者術后第三天出現腹脹,考慮腸麻痹,給予電興奮、新斯的明足三里封閉、肛管排氣等處理,腹脹消失。因手術創面大,術后一般放置負壓引流管,要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及量,發生異常及時報告醫生。一般來說引流管放置48h,第一天約為200~300ml,第二天在100ml之內,如引流量過少說明引流不暢,應查找原因。
2.2.3 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2.2.3.1 預防褥瘡
保持床單清潔整齊,尿濕后及時更換。患者取平臥位,軸向45°翻身,每2h一次,翻身時注意勿粗暴,嚴禁軀干扭曲,以免鋼絲斷裂及脫鉤。加強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
2.2.3.2 預防切口感染
術后要注意觀察切口有無紅腫和滲出,保持敷料整潔、固定,滲濕后及時更換。術后常規放置引流管負壓吸引,以減少傷口血腫及感染,所接的負壓吸引器應每日更換1次,更換時應注意無菌操作。另外還應遵醫囑及時應用抗生素。
2.2.3.3 預防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暢,鼓勵患者咳嗽、咳痰。注意尿的顏色及量,引流裝置應每日更換1次,一般術后留置導尿管2~3天。
2.2.4 功能鍛煉
術后應適當活動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并為離床活動創造條件。術后7天患者可開始45°靠坐,10天后可70°靠坐,注意切忌腰部折屈,以防鋼絲斷裂或脫鉤;術后14天可以床邊垂足坐,隨后可協助患者床邊試驗行站立,若能站立30min,可給予石膏固定。
2.2.5 石膏背心的護理
注意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心慌及出虛汗等,一般休息后可自行緩解,必要時可將石膏拆除或更換。注意石膏有無壓迫現象應及時給予修整。在包纏石膏襯時注意在骨突部及石膏矯形時受力部位做好襯墊保護,以防褥瘡。
3 小結
脊柱側彎手術治療的護理,應主要針對患者心理問題、術前訓練、術后觀察與處理等,能減少術中術后出血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手術治療有效率,為患者減輕痛苦、降低費用,為醫院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本組42例患者均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無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