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一般護理:發生于下肢的血栓性淺靜脈炎,患肢應抬高15-30度,高于心臟平面10cm,膝關節屈曲15度;注意患肢皮膚溫度、皮膚顏色及腫脹程度的變化,每日至少兩次觀察患處的腫脹范圍,有無擴大及向近心端蔓延,尤其是發生于大腿段的血栓性淺靜脈炎有無向隱股靜脈進展的趨勢,注意腹股溝部有無疼痛、壓痛、皮膚紅熱,并及時向醫生匯報;飲食宜清淡,忌食油膩、辛辣等食物,進低脂且富含纖維的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腹壓增加而影響靜脈血液回流。患者應戒煙;局部避免擠壓、按摩。
血栓性淺靜脈炎的局部護理
第一次局部外涂消炎液時,注意用量宜小,范圍不要過大,觀察局部皮膚有無充血、丘疹、瘙癢等藥物過敏反應現象;第二次之后可增加用量,每日涂3-5次。每次涂時,應待上一次外涂的藥液基本干燥時再涂,不然影響效果;如果表皮有破損或有水皰,應首先用5%的碘伏消毒周圍皮膚,并用無菌空針抽出水皰內的液體后再外涂,但破損處不要外涂,以免引起患者刺激性疼痛;對于皮膚硬化、濕疹樣改變的皮膚應注意保護,盡量避免藥液的外涂,如果淺靜脈炎就在該處,應減少藥液的外涂量。
血栓性淺靜脈炎護理問題的處理
藥液過敏,局部出現丘疹、瘙癢,應減少外涂藥液,或停藥一天觀察,必要時局部外涂抗過敏的藥膏如氟輕松軟膏等,嚴重者應停用;局部皮膚破潰,應按潰瘍處理,給予換藥,消炎液不能涂于創口內;局部紅腫、疼痛擴展,體溫升高,可能是繼發細菌感染或是丹毒急性發作,應及時向醫生匯報;避免在患肢進行靜脈輸液;嚴密監測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出血征象,如發現皮膚黏膜及齦出血、血尿、咳血、胸痛等,及時通知醫生。
盡管中醫藥在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方面有著廣闊的前景,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完善,文獻資料統計表明有關該病的報道均為臨床經驗總結,缺少極為重要的系統的臨床及基礎實驗研究報道;在臨床工作中缺少統一的診斷標準和療效判斷標準,不利于橫向比較。因此,今后應進一步深入系統地研究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發病機理,中醫藥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作用機制以及中藥劑型的改革等,以提高療效,方便患者。
發生血栓性淺靜脈炎該怎么辦,如何護理呢?通過上面的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發生血栓性淺靜脈炎,輕癥患者可適當活動,重者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觀察患肢的情況,合理的飲食,保持大便的通暢,避免擠壓和按摩,對局部進行消炎時要注意用藥量和用藥范圍,如果藥液出現了過敏的話要停藥觀察,如果出現嚴重的癥狀時要及時的通知醫生,及時的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