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面部遭受外力打擊后,易導致嚴重的損傷。由于領面部軟組織脆弱,骨組織結構復雜,是呼吸道、消化道開口所在的部位,與顱腦毗鄰,故頜面部損傷常很復雜、嚴重,并可引起一些嚴重的并發癥。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本組212例,男170例,女42例,年齡4~78歲,平均36歲。其中21~30歲組102例,所占比例最高。
損傷情況
頜面部重度損傷是指包括4個以上解剖區域損傷。單純軟組織傷21例;上頜骨骨折25例;下頜骨骨折103例,其中須部骨折43例,髁狀突骨折29例,下頜角骨折18例,下領體及下頜升支骨折13例;顴骨復合體骨折24例;顴弓骨折23例;其他骨折16例。
合并情況
48例合并顱腦損傷,3例合并肝脾破裂傷。
治療方法
首先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暢;合并顱腦損傷伴顱內高壓病例,應用20%甘露醇、速尿交替脫水降低顱壓;攻口伴休克,應建立2條以上輸液通道,加壓輸血、輸液控制休克。病情初步穩定后做X片、CT及螺旋CT進一步檢查。軟組織損傷行清創縫合;骨組織損傷,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 2 結果 本組212例重度頜面部損傷患者,8例嚴重的呼吸道梗阻,經急診搶救成功;48例合并顱腦損傷,除5例因合并嚴重的腦挫裂傷、腦干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3例肝脾破裂傷患者,經B超檢查確診,即轉腹部外科行肝脾破裂修補術后再轉我科治療。
3 討論
1 保持呼吸道通暢
傷后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預防窒息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根據梗阻的不同原因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如清除口腔異物及血凝塊等。對于頜骨骨折所致組織移位,采用單頜固定及顱頜懸吊,緊急情況時進行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
2 合并傷的處理
對于合并顱腦損傷患者,臨床醫生應密切觀察患者全身情況,盡快請相關科室會診。采用降顱壓及降溫等處理,根據情況可會同有關科室進行急診聯合手術。本組5例患者在氣管切于全麻下,與腦外科聯合行顱頜面部聯合手術,其中1例因就診時間過長且傷情復雜搶救失敗外,另4例均痊愈出院。如疑有胸腹部損傷,可行Ⅹ片及B超檢查,了解有無臟器損傷。本組3例肝脾破裂傷患者,經B超檢查確診,即轉腹部外科進行肝脾破裂修補術后再轉我科治療。
3 骨折的處理
下領骨骨折常采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但對兒童及髁狀突骨折移位不明顯患者,仍采用保守治療。上頜骨骨折如合并顴骨、顴弓、眶壁骨折,可采用冠狀切口開放性內固定手術,術中注意恢復上頜骨的三大支柱高度及四個弓形突度,這是恢復面中1/3外形的前提條件。早期我院一般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自1999年開始全部采用微型鈦板內固定,術后除個別患者出現輕度錯合畸形及輕度張口受限外,均療效滿意。
4 清創
在早期清創處理過程中,應謹慎清創,盡量保留有活力的組織,不應過多地修剪及擴創,否則縫合時組織張力較大,術后癱痕明顯。舌體組織血循環豐富,即使完全離體亦可植回口內,而且成活幾率高。
5 止血
疑有大主血管出血時,應立即填塞壓迫、緊急止血,準備血源,酌情補液。對傷口內疑有異物者則應暫時整體加壓包扎為宜,不宜進行局部填塞,以免造成二次損傷。額面部傷口血管出血可采用雙重結扎或縫扎,而對頸內動脈原則上不能在無準備的條件下進行結扎;若創口比較深,一時很難找到明顯出血點時,可選用軟組織內填塞止血。若患者損傷后處于失血性休克狀態,應盡快補充血容量,在補液、輸血同時進行手術止血,而不片面強調維持血壓平穩。
6 異物的處理
頜面部位損傷后一部分傷口中有金屬性或非金屬性異物存留。非金屬性異物在診斷和處理上有一定難度,加之面部肌肉運動或常規取術中的擠壓、牽拉,容易游走、移位,其定位與取出較為困難。因此,一定要詳細詢問病史、受傷原因、接觸何種物體、創口內異物的類型、大小、數量、位置,并借助B超、CT和MRI查找。對于深部金屬性異物的定位,我們將注射針頭用膠布水平固定在創口周圍,然后將針頭插入創口內,通過Ⅹ光片上的異物與針頭的關系和顱骨標志來確定其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