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因代謝紊亂及其血管、神經并發癥導致的骨與關節病變,臨床上稱為糖尿病性骨關節病。據統計,約1%-2%糖尿病患者發生本病。本病男性多于女性,2/3病人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上。
多數都有較長的糖尿病病史,平均為10年,幾乎所有病人都有周圍神經及血管并發癥。糖尿病性骨關節病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但普遍認為是與糖尿病有關的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糖尿病性骨關節病,好發于足部和踝部,很少侵犯踝關節以上部位,常有關節腫脹和畸形,有時伴發紅和熱感,足弓下陷,以致行走困難?;顒訒r關節可有摩擦感及摩擦音。
關節韌帶松弛或有半脫位,可發生無觸痛或無痛性骨折,臨床上稱為夏科關節。病人均可伴有末梢神經病,在感覺減退的基礎上,受壓部位有潰瘍及足底胼底生成。有的局部皮膚軟組織有穿通性潰瘍或壞疽,常發生于足底表面。
部分患者可有多發性、對稱性易復發的關節滑膜炎,好發于肩周和髖關節。病人肩部活動受限、疼痛,局部可有鈣化。糖尿病病人易患肩周炎。一項對100 例肩周炎病人研究發現,在詢問病史時,23例病人訴有糖尿病史。
而尿糖檢測37例為陽性。部分病人手關節受累,表現為無痛性關節活動受限,多發生于第4、 5手指。雙腕的背伸略受限,鈣化性腱鞘炎。嚴重者可致腕管綜合征而引起肌萎縮和手的功能喪失。
脊椎骨質增生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發生率甚高,男性比女性更多見,常有下背痛及下肢疼痛,并出現脊柱強直、活動受限。
糖尿病性骨關節病的X線表現可為萎縮型(骨質吸收)和增生型(夏科關節) ,這兩種類型可單獨出現或并存,以萎縮型多見。
糖尿病性骨關節病容易被誤診為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疾病,應引起重視。
糖尿病朋友如何預防骨關節病的發生
1.應積極治療或控制糖尿病。
2.注意照料自己的四肢,保護肢體的負荷及活動范圍,避免創傷和勞損。
3.營養療法
糖尿病代謝紊亂可造成各種營養物質缺乏,應適量補充蛋白制劑、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尤其注意補充活性維生素D、鈣劑。
本病治療要因人而異,采用綜合治療。目前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有效控制糖尿病,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也是防治骨關節病發展或加重的主要措施。因為糖尿病病情惡化時血糖增高,可使骨吸收及骨形成均增加,導致或加重骨代謝障礙,骨量顯著減少,并且尿鈣排泄量增加,導致低血鈣,引起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使骨質脫鈣。
2.中醫辨證論治。
3.病情嚴重者必要時可外科治療,手術矯正畸形或施行關節固定術。由于糖尿病肢端周圍動脈病變導致下肢嚴重缺血,發生間歇性跛行或疼痛時,可采用下肢血管重建術,以改善下肢血液供給。對于下肢難治性潰瘍或壞疽經藥物治療無效時,也可采用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