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關注的話題之一,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等于擁有了一半的財富,所以了解一些健康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預防疾病的侵擾,很好的保護自己和自己身邊所關心的人。也可以盡快的走出自己對一些健康誤區,及早的得到正確的治療和護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相關介紹: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0月—2011年10月關于收治低體重先天性心臟病合并中重度肺動脈高壓患兒200例,男132例,女68例;年齡3個月至1歲,平均 6 個月;體質量3 kg~6 kg,平均5.2 kg;室間隔缺損162例,完全型心內膜墊缺損21例,右室雙出口12例,房間隔缺損2例,主動脈弓縮窄2例,主動脈弓離斷1例;行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手術治療;均采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模式采用同步間歇指令呼吸或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BiPAP)模式,有自主呼吸時加壓力支持模式,潮氣量10 mL/kg~12 mL/kg或20 cmH2O~25 cmH2O(1 cmH2O=0.098 kPa),快頻率25/min~30/min,呼氣末正壓(PEEP)0.3 kPa~0.5 kPa,吸入氧濃度(FiO2)0.5~0.8,呼吸機應用時間(T)4 h~44 h,平均9 h;4 h測血氣分析1次,并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呼吸機參數。
1.2 結果
200例患兒無死亡,均痊愈出院;術后僅1例發生肺動脈高壓危象,經搶救好轉,5例發生肺不張,經肺部理療后好轉,2例發生氣胸,經胸腔閉式引流后痊愈,其余患兒無明顯肺動脈高壓表現及并發癥。
2 討論
低體重先天性心臟病伴肺動脈高壓患兒由于長期肺動脈充血,手術危險性大,病死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1]。術后患兒煩躁、缺氧、酸中毒、抽搐均可使血管壁增厚的肺毛細血管劇烈收縮,可誘發肺動脈高壓危象,直接威脅患兒的生命。為了盡可能預防肺動脈高壓危象的發生,除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外,術后良好的呼吸道管理是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關鍵因素之一[2]。在呼吸機輔助呼吸階段,我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2.1 充分鎮靜
嬰幼兒患兒對氣管插管和呼吸機使用困難,難以耐受,人機對抗,影響氣體交換,增加耗氧量,可能刺激肺小血管收縮,誘發肺高壓危象。充分鎮靜可以降低病人的應激性,避免因外界刺激引起躁動,導致耗氧量上升。常規給予咪達唑侖每次0.1 mg/kg, 或2 μg/(kg?h)持續泵入,可以起到鎮靜作用,有助于防止因刺激所致的暫時性肺動脈高壓危象。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的患兒,術后短期給予肌肉松弛劑維庫溴胺,每次0.1 mg/kg。術后24 h~48 h內肌肉松弛、鎮靜、機械通氣可減少肺動脈高壓危象的發生。本組中曾在術后吸痰時出現肺動脈高壓危象1例(6月):血壓上升至160/82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204/min,經皮血氧飽和度60%,面色發紺、呼吸困難,立即停止吸痰,加壓純氧給入,充分鎮靜,應用血管擴張劑后癥狀緩解,于術后 42 h成功撤離呼吸機。
2.2 調節呼吸機參數達到適宜的血氣指標
合并肺動脈高壓的患兒,術后需擴張肺小動脈,適度的過度通氣可維持一定的堿血癥狀態,以降低肺血管阻力。我們一般使氧分壓維持在100 mmHg~150 mmHg,二氧化碳分壓維持在28 mmHg~35 mmHg;另外保持呼氣末正壓(PEEP)可使小氣道和肺泡在整個呼吸周期保持開放,從而減少肺不張的發生,同時還可減少肺內滲出,增加氧彌散,改善通氣,一般設定為4 cmH2O;必要時根據病情變化隨時復查血氣,以便及時了解通氣、換氣情況。
2.3 保持氣管插管的正確位置
由于嬰幼兒病人氣管短,加之氣管插管管徑細、管質軟,容易發生氣管插管打折、移位,甚至脫出。故術后要定時測量氣管插管的長度,聽診雙肺呼吸音,并行床旁胸部X線片,明確插管位置。搬動患兒時一定要有專人保護。
2.4 保持呼吸道通暢
?、倩純簾o肺部并發癥的一般4 h吸痰1次;有肺部并發癥的,如肺不張、肺水腫的患兒則根據情況隨時進行吸痰。嬰幼兒氣管黏膜薄弱,血管豐富,故應選用質軟的吸痰管,吸痰時壓力不宜太大 (<0.04 MPa),避免吸痰管在一個部位停止時間過長,抽吸時不斷旋轉吸痰管,否則可損傷黏膜,繼發感染。同時也可以使遠端肺泡閉合,出現人為的肺不張。②吸痰時因缺氧而致肺動脈痙攣,減少回心血量,嚴重時甚至可出現心搏驟停。因此為防止吸痰刺激而引起肺動脈壓力增高,吸痰前要充分鎮靜肌松,吸痰時最好兩人配合,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0 s,不可反復上下抽吸。吸痰前、中、后都要用呼吸囊膨肺給高濃度氧2 min~3 min,吸痰前可增加氧儲備,吸痰中、后可改善缺氧,促進肺泡膨脹。③痰液黏稠者可注入0.5 mL~1.0 mL生理鹽水稀釋痰液;吸痰過程中要嚴格無菌技術操作。④吸痰時要注意觀察患兒的心率、心律、血壓、口唇顏色、經皮血氧飽和度,如發現異常,立即停止吸痰。
2.5 拔除氣管插管的注意事項
①患兒呼吸循環穩定,血氣分析滿意,無嚴重肺部病變,可采取過渡方式逐步脫離呼吸機,即遞減輔助呼吸頻率至停機。②拔除氣管插管時,應充分吸盡口鼻腔內的分泌物,抽盡胃內容物,以免引起窒息。③為防止喉頭水腫和氣管痙攣,拔管前給靜脈注射地塞米松,另外肺動脈高壓的患兒要給予鎮靜,以免患兒被激惹,人機對抗,而引起氣胸甚至肺動脈高壓危象。早期病例中有2例患兒因引起氣胸而延誤拔管。④拔管后要密切注意觀察呼吸頻率、幅度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及時發現缺氧情況。
對于拔除氣管插管后的肺動脈高壓患兒,同樣需要精心護理。加強氣管插管拔出后的呼吸道護理。肺動脈高壓病人肺小動脈處于痙攣狀態,肺部的通氣血流比例下降,從而使病人咳嗽反射減弱,加之術后傷口疼痛、患兒不合作等,致使痰液積聚于支氣管及細小支氣管不易咳出。采取的方法是:①定期行有效的胸部體療和吸痰,但是在進食前后半小時應禁止胸部理療,以免引起嘔吐而導致窒息;②氧泵霧化吸入以達到濕化痰液的目的;③壓迫病人的胸骨上凹,刺激病人咳嗽。
總之,有效的術后呼吸道護理是病人術后順利恢復和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嚴密的術后監護、呼吸機的正確使用、良好的呼吸道管理、充分鎮靜、合理用藥等可以有效控制低體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肺動脈壓力,減少術后并發癥(尤其是肺動脈高壓危象)的發生,縮短呼吸機輔助時間。
以上是給大家介紹的一些健康信息,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