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脫位整復方法是什么?髖關節脫位多為直接暴力所致,常見為后脫位,偶有前脫位和中心脫位。后脫位,前脫位也可合并髖臼骨折。不作X線攝片必會漏診。治療不當、必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影響關節功能。
髖關節結構穩固,必須有強大的外力才能引起脫位。是一種嚴重損傷。在脫位的同時軟組織損傷亦較嚴重。且常合并其它部位或多發損傷。因此患者多為活動很強的青壯年。髖關節脫位整復方法是什么?具體介紹如下:
髖關節后脫位:
(1)屈髖拔伸法:
患者仰臥,助手用兩手按壓髂嵴固定骨盆。術者騎跨于屈髖屈膝90°的患肢上,用前臂、肘窩部套傷肢腘窩部,徐徐拔伸,在向上牽位的同時,稍將患肢旋轉,促使股骨頭滑入髖臼,感到入臼聲后,再將患肢伸直。
(2)回旋法:
患者仰臥,助手用兩手按壓髂嵴固定骨盆。術者立于患側,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手以肘窩提拉共腘窩部,向上提拉,將髖關節內收、內旋、極度屈曲,然后外展、外旋、伸直。在此過程,聽到入臼聲時,復位即告成功。
髖關節前脫位:
(1)屈髖拔伸法:
患者仰臥,一助手以兩手按壓髂嵴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握住患肢小腿并曲其膝關節,在髖外展、外旋位徐徐向上拔伸牽位引至屈髖90°位。與此同時,術者用雙手環抱大腿根部,將大腿根部向后外方板位,股骨頭即可納入髖臼。
(2)反回旋法:
其操作步驟與后脫位相反,先將髖關節外展、外旋,然后屈髖、屈膝,再內收、內旋,最后伸直患肢。
中心性脫位拔伸扳拉法:
患者仰臥,一助手握患肢踝部,輕輕旋轉,使足中立、髖外展30°,另一助手雙手把住兩側腋窩,相對拔伸牽拉。術者立于患側,一手推髖骨部,一手抓住繞過患側大腿根部之布帶,向外拔拉,即可將內移之股骨頭拉出,觸摸大轉子與健側比較,兩側對稱,雙下肢等長,即已復位。也可采用股骨髁上持續牽引,移位的骨碎片可能與脫位的骨頭一并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