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其實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醫生的治療方法和配藥不當,耽誤患者的治療時間,從而使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和痛苦。 縱觀醫學界對肝病治療的發展程度,主要采用中藥治療肝病。
中藥是根據中醫整體平衡理論來調節患者陰陽平衡,從而達到臨床癥狀消失,保肝護肝的臨床療效。
中藥治療肝病體現了中醫辨證論的精神,祖國傳統的中醫中藥“辯證”治肝病的基本理論為。
疏肝宜柔
肝為剛臟,肝體宜柔,肝用宜疏。專家認為,慢性肝病多兼有氣郁之證,治療用藥宜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氣血調和。一要防止疏泄太過,以免有損肝體,一要 避免養陰礙胃。
同時在一張處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藥,取藥應輕疏柔和而不傷陰,常用者有郁金、合歡花、綠萼梅、生麥芽等。其中生麥芽甘咸微寒,既可疏肝又可 健胃,藥性平和,為常用之品。
疏肝湯劑若久服,藥方不宜過大,藥量不宜過多,更須注意柴胡升散之性。另外,要疏肝與柔肝并用,如與枸杞子、白芍配伍,即可 協同提高療效,又可制約藥物之散性。
健脾宜早
慢性肝病應注重調理中州,自始至終注意顧護脾胃。這是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肝病治療應將顧護脾胃放在首位。一般選用黨參、砂仁、山藥、扁豆等益氣升陽、醒脾健中。
中藥傷肝別忽視
藥物學在評價某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時,對胃、肝、腎等內臟的安全性總是特別重視。服用藥物后胃腸如有不良反應通常有自覺癥狀,而對肝、腎的毒副作用則不 易被察覺,有時需要通過實驗檢查才能得出結論。
專家指出,由口服藥物造成的肝臟損傷并不罕見,對于自我藥療的患者來說尤其應當注意。
肝損傷的自覺癥狀
藥物性肝損傷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損傷在癥狀上沒有區別,輕者可以不出現任何癥狀,只有通過肝功能檢測才能發現。較重者可以表現乏力、食欲下降、惡心、嘔 吐、尿黃、皮膚、鞏膜發黃、肝區不適等癥狀。
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現肝衰竭,表現高度乏力、重度黃疸、出血傾向、甚至出現肝昏迷及生命危險。因此長期服 藥的人群,如果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便及時發現藥物性肝損傷,及早進行治療。
專家指出,養肝重要平時,平常作息要規律,飲食要營養均衡,另外,平時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培養興趣愛好來陶冶情操;最后,要適當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