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的中醫治療主要是配合手術、放療、化療等減輕病痛,嘔吐、腹瀉等消化道反應。中醫治療腫瘤主要是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起鞏固治療作用,比如術前服用中藥,可增強機體對手術的耐受性;手術后用中醫藥治療可減少術后發熱、貧血等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手術創口愈合,恢復和提高有關臟器的功能和機體免疫功能。中醫通過對癌癥病人的全面辨證論治,達到徹底治療早期腫瘤、延長晚期腫瘤的存活時間。中醫治療腫瘤的具體方法如下:
1、扶正固本法
癌癥病人免疫功能低下,已為大量資料證實。扶正固本法是通過扶助正氣、培植本元以達到“養正除積”的目的。扶正固本法的作用:
(1)細胞免疫水平:臨床研究證明,許多益氣健脾、溫陽補腎類的藥物均可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如人參、黃芪、菟絲子、肉蓯蓉等均能增加血液中免疫細胞數量,而靈芝、豬苓等所含的多糖類成分可使單核巨噬細胞的功能增強,顯著提高腫瘤殺傷細胞的活性,又能促進T細胞數量的增加與功能的增強。
(2)可增強體液免疫:在癌癥的治療中,能夠影響體液免疫的中草藥,亦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從而提高體機體對癌細胞的殺滅能力。如對干擾素有誘生作用的當歸、青蒿、冬瓜子,對補體有激活作用的香菇,還有促進抗體產生的柴胡、首烏、仙靈脾等。
(3)防止細胞突變:細胞突變是癌癥發生的初始階段,因此,阻斷細胞在致癌因子作用下發生突變,是防治癌癥的重要環節。目前已發現有近20種中藥具有明顯的抗突變作用,其中囪屬健脾類的有白術、黃芪,補腎類的有仙茅、枸杞子,養陰類的有口沙參、天冬等,均有防止細胞突變的作用。
(4)延緩衰老: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它對于人的生長、發育、衰老等過程起著主導作用。腎氣盛則壽命長,反之則早衰,所以保持腎陰腎陽的臣協調平衡是延緩衰老的根本措施。
使用扶正固本法可減少癌癥病人放、化療的毒副作用。癌癥病人在施以放療或化療時配合:益氣養陰、生津潤燥、氣血雙補健脾和胃、滋補肝腎等扶正固本療法時,不但能確保順利完成放療或化療療程,還有明顯減毒增呂效、提高病人生存質量、延長病人生存期的作用。因此扶正固本出法是中醫治癌的最常用的治法。
2、活血化淤法
現代研究證實,癌癥病人的血液中往往存,在著癌細胞或微小癌栓,在隨血液流動時,不易附壁著床生長。當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緩慢,微循環功能障礙時,淤血停滯,這樣癌細胞就易“著床”生長。而血液循環中的往往還激活血小板,是血小板集合,將其包繞起來,避開人體防御系統的搜捕與攻擊。血小板還可釋放某些物質,增強血管的通透性,促進癌細胞的增殖,表現出癌腫增大或轉移。醫生用莪術、丹參、三七、牛膝等活血化淤藥,同時配合化療藥物治療,具有抗凝抑瘤、改善微循環以及抗轉移的作用。
3、化痰導濁法
中醫學所說的“痰”,是指人體臟腑氣血失和、津液運化失常而產生的有形之病理產物,同時又是許多疑難雜癥的致病因素。癌瘤從痰論治,也是中醫藥學的——大特色。化痰導濁之類的中草藥不僅能清除病理垃圾,深搗癌瘤巢穴,有的還可直接殺傷和抑制癌細胞,如天南星、半夏山慈菇等。
由于癌瘤細胞的不斷增殖,靠近瘤體中心的許多血管受到擠壓。使受壓的血管和血漿產生均勻的高壓,形成局部“高血壓”,阻止血液負載的分子(包括治療藥物)進入高壓區,成為“癌瘤屏障”。軟堅散結類藥物能使癌瘤內部的高壓區變軟而松散,為抗癌藥物進入瘤體清除障礙。這就是軟堅散結類藥物療效的奧妙之所在。其次,許多軟堅散結類藥物都可直接殺滅癌細胞,如海藻、牡蠣等;
4、以毒攻毒法
中醫學的病理觀具有高度概括的特點:清代醫家葉桂在癌癥指南醫案·積聚中指出:“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人絡。輒仗蠕動之物,松透病根”。癌毒性本陰寒,一旦發病,血絡先傷,從而血瘀、濕聚、痰凝,氣滯、毒蘊等病理變化相繼而成,并且彼此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葉氏首倡“久病人絡”理論,并推崇仲景通絡方法,“每取蟲蟻飛走諸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著,氣可宣通”,并謂“以搜剔絡中混處之邪”;以全蝎、蜈蚣,地鱉蟲等為代表的蟲類藥不僅可松透病根,攻堅破積,而且大多有毒,可發揮“以毒攻毒”的作用,在癌癥治療中起著“—箭雙雕”、一藥多效之功用。
5、清熱解毒法
清熱解毒法是目前運用較多的祛邪方法;中草藥祛邪并不是單純地殺傷消滅癌細胞,而是使癌細胞改邪歸正,促使變異細胞分化,逆轉為正常細胞。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馬齒莧、夏枯草、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均可使異常細胞轉化為正常細胞。
很多清熱解毒藥在具備抗癌功能的同時,還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這要比化療藥物單純“攻瘤”優越得多。也就是說,它們既能攻,又能補,如山豆根、白花蛇舌草等。
6、腫瘤外治法
這是中醫治療腫瘤的一種局部療法。中醫認為腫瘤病人“全身屬虛,局部屬實”,根據腫瘤這一病機特點,給予口服扶正中藥,以增強全身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的發展和轉移,同時于腫瘤局部或腫瘤相應的體表部位外敷抗癌抑瘤的中藥,使腫瘤局部有較高的藥物濃度,并讓抗癌抑瘤的藥物與瘤體組織直接接觸或靠近,以便與腫瘤“打近戰”、“打局部戰爭”,“打殲滅戰”,以更好地發揮藥物消瘤止痛作用。這也屬于中醫傳統的“以毒攻毒”的方法。外治法主要通過皮膚,粘膜等給藥途徑,有許多優點。
(1)透皮給藥:有皮膚滲透劑助藥物透入皮表,進入毛細血管,通過毛細血管進人血液、組織,并聚集于血管豐富的瘤體部位,發揮其藥效。它有許多長處:①腫瘤部位藥物濃度高,提高了療效。②藥物不被胃腸道破壞,保留較高的效價。③避免口服藥對胃腸道的刺激,也可減少注射給藥,尤其是靜脈給藥的潛在危險及痛苦。④外治療法減少了給藥次數,方便病人,且易敷易除,增加病人受藥的主動性。尤其對那些不能口服的病人,如食管癌、腸癌梗阻者的治療意義更大。
(2)敷臍療法:不僅有上述透皮給藥的優點,而且臍對藥物的吸收利用率較高,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有其獨到之處。因此,敷臍療法可用于減輕肝及部分肋間神經、中上腹部各臟器和腹膜臟層遭受腫瘤浸潤、壓迫或其他病因引起的疼痛。
(3)藥物穴位注射或外敷:穴位給藥不僅藥效迅速,而且使藥效倍增。實驗證實,經絡穴位給藥對藥效有放大、增益作用。
(4)粘膜給藥:主要通過口腔、眼、鼻粘膜及陰道、直腸粘膜給藥。粘膜給藥吸收率比皮膚好,藥效比較穩定,給藥部位的藥物濃度特高,故可提高了藥效。但務必注意藥物對皮膚,粘膜的刺激和損害,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
溫馨提示:中醫學治療腫瘤方法,必須根據病人的腫瘤部位,病期,癥狀和全身體質狀況,有時單用,有時聯合應用,但均須經過有經驗的中醫師,尤其是中醫腫瘤專科醫師的診察、判斷選用,不可道聽途說,自作主張,擅自用藥。
【參考文獻:《中醫治療惡性腫瘤》《癌細胞消失了》《實用中醫腫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