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腫瘤是指發生在肝臟部位的腫瘤病變。肝臟是腫瘤好發部位之一,良性腫瘤較少見,惡性腫瘤中轉移性腫瘤較多。原發性腫瘤可發生于肝細胞索、膽管上皮、血管或其他中胚層組織,轉移性腫瘤中多數為轉移性癌,少數為轉移性肉瘤。
西醫治療
最有效的治療是手術切除病變,良性或惡性腫瘤均可手術切除,約95%病例的病變可做完整切除。手術后4~6周肝組織可迅速修復,此時應復查CT及AFP和B超以作為日后復查的基礎。腫瘤相對的對放療不敏感,聯合應用順鉑與多柔比星(阿霉素)對肝母細胞瘤有效,可使不能切除的腫瘤轉變為能手術切除的病變,并可清除肺轉移灶。
廣泛的良性肝腫瘤不能行肝切除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對侵及左、右肝葉的不能切除的血管瘤患兒,對引起心力衰竭的肝血管瘤如不能切除,可做肝動脈結扎。目前主張做肝動脈插管栓塞治療。
中醫治療
1、肝熱血瘀型:上腹脹滿,疼痛拒按,可觸堅硬包塊,胸脅竄痛,煩熱口干,口苦欲飲,便干溺黃。或短赤,膚燥無華,舌質淡或暗紅,時有齒痕,苔白厚,脈弦數或弦滑有力。治當清肝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培土固元。
藥用半枝蓮、板藍根、蛇舌草、七葉一枝花、蟾皮粉、蜈蚣、柴胡、白芍、元胡、田三七、丹參、干七、海藻、生牡蠣、夏枯球、白術、曬白參、茯苓、木香、另用人工牛黃引藥入肝。便干結加知母、大黃,痛加威靈仙、五靈脂、蒲黃、徐長卿等,實際就是“華虎內攻湯”加減運用。
2、肝盛脾虛型:表現為上腹包塊,脹頂不適,消瘦乏力,倦怠氣短,腹脹納少,食后脹甚,眠差轉側,口干不飲,大便溏數,溺黃短,甚則黃疸,腹水,下肢浮腫,舌質胖,苔白膩,脈弦細。治則健脾益氣,瀉肝消結。
藥用白術、黨參、茯苓、薏米、半枝蓮、板藍根、七葉一枝花、白花蛇舌草、蟾皮、綿茵陳、柴胡、厚樸、人工牛黃(沖)、夏枯球、生牡蠣等。隨癥加減。如氣短乏力甚者加曬白參、太子參;腹脹滿重者加檳榔、木香;腹水黃疸去蜈蚣加澤瀉、車前子、公英、徐長卿;有淋巴轉移者加貓爪草、半夏、貝母、貓眼草。
3、肝腎陰虧型:表現膨脹肢腫,蛙腹青筋,四肢干瘦,短氣喘促,唇絳口干,納呆畏食,煩躁不眠,溺短便數,甚者神志不清,語無倫次,尋衣摸床,或上下血溢,舌光無苔,舌質紅絳,脈細數無力。治宜滋水涵木,益氣育陰。藥用山芋肉、枸杞子、女貞子、知母、生地、白芍、西洋參、生曬參、麥冬、仙鶴草、半枝蓮、蛇舌草、板藍根、七葉一枝花等。
本型已屬晚期的后期,多有危癥出現,若浮水脹甚,重用木香加降香,以理氣;神昏譫語,(肝性腦病)加羚羊角粉和安宮牛黃丸,醒腦凈,清腦開竅;上下溢血,加鮮旱蓮草,鮮藕節(汁),水牛角或青羊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