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剩余年齡婦女常見的疾病,目前并沒有明確的病因能夠解釋它的發病機制。根據專家的介紹,醫生通常會建議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根據不同部位的子宮內膜的手術治療各不相同。
1、卵巢型內異癥(卵巢巧克力囊腫)的治療
卵巢內異癥是內異癥的最常見部位,占內異癥的17% ~44%,臨床難以與其他腫瘤相鑒別,且藥物治療難以有效縮小囊腫體積,故以手術治療為主。腹腔鏡手術因其微創、術后粘連少而成為卵巢巧克力囊腫的首選術式。手術方法主要包括:囊腫剝出術、囊腫剔除術、囊腫穿刺輔以囊壁燒灼術,其中囊腫剝除術可較徹底清除病灶,術后復發少,妊娠率明顯高于囊腫剔除術。
2、 腹膜型內異癥的治療
對于腹膜型較淺的病灶可進行燒灼或汽化,對于深部浸潤的病灶應切除。且腹腔鏡術后恢復快、盆腔粘連概率低,可能比開腹手術更利于提高術后生育力。開腹手術則僅適用于病灶粘連廣泛,多發或面積巨大的患者。腹腔鏡手術的盆腔視野優于開腹手術,前者可放大4~6倍,能清晰顯現子宮直腸陷凹、宮骶韌帶(宮骶韌帶【譯】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構成,起自子宮頸陰道上部后面,向后繞過直腸的兩側,止于骶骨前面)、闊韌帶后葉(闊韌帶【譯】是子宮兩側的雙層腹膜皺襞,由子宮前后面的腹膜向盆側壁延伸而成。)等處的微小病灶。一項大樣本的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內異癥腹腔鏡術后5年的復發率僅為19%。Hart等對比內異癥術后的平均妊娠率,發現開腹手術的妊
3 、其他部位內異癥的治療
其它部位的內異癥主要包括如宮骶韌帶、子宮直腸陷凹、陰道直腸隔,直腸內異癥及膀胱輸尿管內異癥,手術的目的是盡可能切除深層的病灶,因為病灶的切除率與疼痛的緩解程度呈正相關, 1992年國際婦科內鏡診治標準中明確規定,切除和(或)修補腸道、膀胱和輸尿管是婦科腹腔鏡手術的常規手術程序,對于分布于子宮直腸陷凹、陰道后穹窿等部位的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 DIE)病灶可采用腹腔鏡輔助下陰式手術。因此,在DIE手術中涉及切除和(或)修補腸道、膀胱及輸尿管時,腹腔鏡手術可能逐漸取代開腹手術。但腹腔鏡操作困難,需要熟練的手術技術,開腹手術的病灶切除率最高。許學嵐等[3]對8例直腸陰道隔子宮內膜異位癥行腹腔鏡手術或腹腔鏡輔助陰式手術,結果因盆腔嚴重粘連和病灶深,而有3例殘留病灶。開腹手術的優勢在于,可以利用手的觸覺功能,感知深處病灶并進行準確分離,在徹底切除深部和大塊病灶的同時較好的防止腸管、輸尿管、血管等重要結構的損傷。即使出現嚴重損傷,也可以及時進行修補等補救治療。
溫馨提示
以上就是關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幾種不同部位的各自治療方法,希望對您和您的家人能夠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