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復性、多發性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病部位。指直腸結腸因各種致病原因導致腸道的炎性水腫,潰瘍、出血病變。癥狀為左下腹疼、腹瀉、里急后重、時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生、時好時壞,纏綿下斷、反復發作。慢性結腸炎是慢性結腸通常根據致病原因分為特異性,即有明顯原因的結腸炎,和非特異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結腸炎。
慢性結腸炎的排便次數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水樣(或白凍)便為特征,主要為胃腸功能障礙所致。多由于過食生冷、油膩厚味內傷胃腸,感受風、寒、暑、濕的侵襲,以及精神等綜合作用下引發本病。中醫學認為,急性和慢性介腸炎均與肝、腎及脾胃功能失調有重大關系。也有急性胃腸炎因失于調治而繼發轉為慢性腸炎。
溫馨提示
我國患慢性結腸炎,以輕、中型居多,如果及時確診,治療正確,他們中大部分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治愈。慢性結腸炎的診斷相對比較容易,只要出現連續性便血和腹瀉,及時進行腸鏡檢查,使可獲得正確診斷。關鍵在慢性結腸炎的治療上。
一、治療焦點:封閉結腸黏膜炎性通路
根據近年流行病學和病理過程的研究,人們認識到黏膜免疫系統對抗侵襲性腸內抗原的適應性反應是慢性結腸炎的主要發病機制。為此,近年對本病的主要治療焦點是采取各種方法,迅速封閉黏膜炎性通路,阻斷炎癥過程,從而達到消除結腸黏膜炎癥的目的。
二、停藥時機:應以腸鏡檢查結果為準
人們多是依據便血是否消失或癥狀緩解來減少藥物劑量或停藥。事實上,患者便血減少或消失并不等于黏膜炎癥已消失。過早減藥或停藥將引起疾病反復。由于性性結腸炎復發率較高,應教育患者在康復期注意休息,保持心情穩定、愉快,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飲食影響,預防感染,避免疾病的復發。
三、惡變幾率:與患病時間有一定關系
慢性結腸炎的一個重要合并癥就是炎癥性病變的惡變。根據多數文獻統計,本病惡變的幾率與患病時間有一定關系:全結腸炎10年以上惡變率為2%,20年 8%,30年18%。左半結腸炎20年以上惡變率為0%-3.8%慢性結腸炎癥狀。反復發作者惡變率增加,發病年齡早者惡變率高。合并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患者10、20、30年癌變率分別達到10%、33%和40%,其中多數發生右半結腸腫瘤。有大腸惡變家族史的患者為無家族史的2.5倍。
1. 腹瀉癥狀在用藥2日后仍不好轉,應去醫院就醫診治。
2. 無論何種腹瀉,都應針對病因治療,與此同時可以應用非處方止瀉藥,以防機體過度脫水,水鹽代謝失調、消化障礙、營養障礙等。
3. 慢性結結腸炎的主要清癥狀是腹瀉。但引起腹瀉的病因除慢性腸炎外,還有十分復雜的情況,患者應細心分辨。諸如胃酸過少或缺乏、腸道腫瘤、食物中毒、化學藥品中毒、內分泌紊亂等。甚至外出旅游或遷居異地,因生活環境改變,使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發生的“菌群失調癥”,都可引起腹瀉。所以,在不存在上述引起慢性腸炎的病因時而發生的腹瀉癥狀,患者應去醫院診治。
4. 腹瀉患者要注意休息,多喝開水,適當增加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24小時內別吃難消化的固體食物,特別是生冷、油膩、海鮮之類食物,應以清淡,易消化的軟食品為主。如便中帶膿血、黏液,里急后重(為痢疾的主要癥狀之一,大便前腹痛,欲大便時迫不急待,叫“里急”;大便時窘迫,排便不暢,肛門有重墜的感覺叫“后重”);嚴重腹瀉腹痛、頻繁嘔吐、發熱、出冷汗、血壓低;極度口渴口干,精神萎靡,都應去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