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頭顱血腫是當前新生兒疾病中的一種,頭顱血腫是由于產傷導致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積留在骨膜下所致。常由胎位不正、頭盆不稱、胎頭吸引術、或產鉗助產引起。
一)治療
1)經臨床觀察,新生兒出現頭顱血腫者, 有精神欠佳、吃奶少、脫水、黃疸重等現象,如不對其進行及時而恰當的治療和護理,會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所以,及時有效地治療頭顱血腫,對新生兒健康十分重要。
以往治療新生兒頭顱血腫通常怕發生感染,一般不主張穿刺抽血。血腫常需 周才能完全吸收,也有少數機化者持續數年仍有痕跡。本組病例治療結果表明,只要嚴格無菌操作,穿刺抽血加壓包扎的方法是可行的。 方法可縮短血腫的吸收時間,預防出院后的繼發感染,并可減輕患兒家長的精神壓力。
出生后2~3天內用止血藥及冷敷,使破裂的血管收縮并止血,抽凈后加壓包扎可防止再出血及滲液積聚。本組5例二次穿刺者均因穿刺后包扎不妥引起,因此,只要給予止血藥及適當冷敷,抽凈積血后立即包扎穩妥,即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2)頭顱血腫多可自行(吸收,無需特殊治療,出血較多引起貧血時,可適量輸血;引起高膽紅素血癥時,需進行光療。為避免感染不應抽吸血腫,若2個月后頭顱血腫仍巨大,可手術清除之。可用維生素K1治療,以防止因發生新生兒出血癥而引起出血加重。
(二)預后
無并發癥者預后佳。一般都在生后2周至3月自然吸收。若產時傷害累及顱骨、腦質及硬腦膜,或同時患膿毒病,則較為嚴重。巨大血腫可引起高膽紅素血癥,須積極防治高膽紅素腦病,以免影響預后。巨大血腫也可致失血性貧血,甚至低血容量休克,須積極治療,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