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結核簡介
骨結核大多是由肺結核繼發的。但也有患者沒有肺結核病史,屬于結核菌的隱匿性感染。結核菌核大多首先發生在肺部,在肺部感染后通過血液的傳播可以到全身很多系統去,可以導致骨骼系統結核、泌尿系統結核、消化系統結核等。所以骨結核不是單純的病變,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表現。
骨結核診斷
骨結核早期診斷比較困難,應根據病史、體征、影像學、結核菌培養、病理組織、血檢查,流行病學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診斷。
(一)病史
1.骨關節結核起病多較緩慢
全身癥狀隱蔽,病人可有低熱、倦怠、盜汗、食欲減退和消瘦等。僅有少數病例除上述癥狀外呈現急性發作,高熱39度左右,易于其他急性感染混淆。既往或現在同時有肺結核、胸膜炎、淋巴結核或泌尿系統結核等者,與結核病人有密切接觸史或者家族有結核病患者等,將有助于診斷。
2.局部癥狀與體征
(1)功能障礙
通常病人的關節功能障礙比患部疼痛出現更早。為了減輕患部的疼痛,各關節常被迫處于特殊的位置,如肩關節下垂位,肘關節半屈曲位。髖關節屈曲位,踝關節足下垂位。頸椎結核常用兩手托下頜,胸椎或腰椎結核者肌肉保護性痙攣,致使彎腰困難而小心蹲拾物等特有的姿勢。
(2)腫脹
四肢關節結核局部腫脹易于發現,皮膚顏色通常表現正常,局部稍有熱感。關節腫脹逐漸增大,肢體的肌肉萎縮,患病關節多呈梭形。脊柱結核因解剖關系,早期體表可無異常發現,隨著病變發展,椎旁膿腫增大并沿肌肉間隙移行至體表,寒性膿腫可出現于頸部、背部、腰三角、髂凹和腿根部等。如膿腫移行至體表,皮膚受累,可見表皮潮紅,局部溫度也可增高,有的甚至穿破皮膚形成竇道。同時病人多出現低熱,局部疼痛加重。寒性膿腫出現時有助于骨關節結核的診斷。
(3)疼痛
初期局部疼痛多不明顯,待病變發展刺激或壓迫其鄰近的神經根,如腰椎結核的出現肋間神經痛;腰椎結核刺激或壓迫腰叢神經引起腰腿痛;單純骨結核或滑膜結核發展為全關節結核時疼痛加重,往往這時才引起病人的注意。為了減輕疼痛,患部肌肉一直處于痙攣狀態,借以起保護作用。當病人體位改變時,尤其是在夜間熟睡失去肌肉痙攣的保護時,疼痛更加明顯,小兒常表現夜啼等。
(4)畸形
隨著病變發展,骨關節和脊椎骨質破壞,上述特有的姿勢持續不變且進一步發展,關節活動進一步受限而出現畸形,脊柱結核多出現成角后凸畸形。
(二)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病人常有輕度貧血(10克%以下),多發病灶或長期合并繼發感染者,可有較嚴重貧血。10%病例白細胞計數可增高,混合感染者白細胞計數明顯增加。
2.血沉
在病變活動期一般血沉都加速,但也可正常,病變靜止或治愈者血沉將逐漸趨于正常,這對隨診有意義,但是本項檢查非特異性,其他炎癥或惡性腫瘤也可使血沉加快。
3.結核菌素試驗
未接種過卡介苗的15歲以下兒童,結核菌素試驗由陰性轉陽性者,說明最近感染了結核病,由非典型抗酸桿菌感染也可陽性,但反應較輕。假陰性可見初病期,或重癥者無變應性。而由陽性轉為陰性。有報告骨關節結核14%病例本試驗為陰性,因此試驗陰性時不能完全除外活動性結核包括骨關節結核。
4.結核菌培養
采用改良羅氏培養基培養約需時3~8周,其陽性率為50%左右。Bactec快速生長平均9天。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經48小時可得結果,這方法有待進一步完善。
5.病理組織檢查
采取病理組織標本時有報告認為在滑膜上取肉芽組織,骨骼上在x線片顯示囊樣病灶處取活體組織,其陽性率高。結核菌培養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同時進行,互為補充核對,可提高其確診率70%~90%。
(三)影像學檢查
迄今X線常規攝片仍是首選的影像學診斷手段之一,但少數病例需要CT、CTM、MRI或ECT檢查,以提高診斷水平。
骨關節結核的影像學上有如下表現
1、 骨關節結核的基本x線表現
骨質破壞、關節間隙狹窄、周圍軟組織腫脹,除合并感染和修復外,骨質硬化少見。
2、 骨關節結核典型的CT表現
多發骨破壞,邊緣環繞骨硬化緣,冷膿腫形成,部分膿腫邊緣可見鈣化,增強后見邊緣環行強化(稱之為“邊緣”征);軟組織內形成鈣化及死骨。
3、 脊柱結核典型的MRI表現
椎體骨質破壞和椎體骨炎,椎間隙破壞,裂隙樣強化,椎旁及硬膜外膿腫,增強后膿腫壁呈環行強化,后縱韌帶呈線條樣強化 。
骨結核病理
祖國醫學認為骨癆是由于正氣虛虧,筋骨傷損,氣血失和,蓄結瘀聚化為痰濁,流注骨骼關節而發。
(一)正氣虛虧
腎主骨、藏精、生髓。腎虛則失去精氣的滋養,其正氣下降,易受外邪侵犯。兒童稚陰稚陽之體,氣血、肝腎之氣未盛,或因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后天疏于調養,則更致髓弱骨嫩;成人后天失調,傷及脾胃,或因房事過度、遺精帶下, 則使腎虧髓虛骼空,皆可導致人體正氣虛弱,經脈澀滯,液聚日久成痰濁,流注于骨關節而發病。
(二)筋骨傷損
幼兒筋弱骨嫩,若太早強坐,或因閃挫跌撲,筋骨受損,氣血失和,外邪乘機客于經絡,以至氣血淤滯,蓄積為痰濁,凝聚骨與關節而發病。 現代醫學認為骨關節結核屬繼發病變,其原發病變90%以上在肺和骨膜,少數繼發于消化道或淋巴結結核。當結核桿菌侵入骨關節,所引起的局部病理變化與其他部位的結核病變相似,分為滲出期、增殖期、干酪期三期;其后根據治療與否,可出現病變縮小愈合或病變發展擴大兩種情況。
骨結核病因
其病因多為正氣虛弱,筋骨局部傷損。
骨結核是由結核桿菌侵入骨或關節而引起的化膿性破壞性病變。祖國醫學因其病發于骨或關節,消耗氣血津液,致使后期形體嬴瘦,正氣衰敗,纏綿難愈,故名骨癆。又因本病成膿之后,可流竄他處形成寒性膿腫,破潰后膿液中伴敗絮狀痰樣物,故又名流痰。本病多見于前兒童和青少年。大多數病人年齡在30歲以下。10歲以下,特別是3-5歲的學齡兒童發病率最高。發病部位多數在負重大、活動多、容易發生勞損的骨或關節。發病于脊柱繁榮骨癆最多,約占所有骨癆的一半,其次是膝、髖、肘、踝等關節。四肢張骨干、胸骨、肋骨、顱骨等則很少發病。
骨癆在清代以前的文獻中,大多混淆在陰疽、緩疽、流注、鶴膝風等病癥中。直到清代,才逐步,明確地把它從陰疽、緩疽等病癥中區分出來,并以“痰”命名之。如清·《瘍科心得集?辨附骨疽?附骨痰?腎俞虛痰論》曰“附骨痰者,亦生于大腿之側骨上,為純陰無陽之證,小兒三歲、五歲時,先天不足,薩那陰虧損,又或因有所傷,致使氣不得上升,血不得行,凝滯經絡,乃刺破后,膿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塊隨之而出,腫仍不消,元氣日衰,身體縮小,而顯雞胸鱉背之象 。清.《醫門補要. 腰痛日久成龜背痰》、晚清.《外證醫案匯編?卷三?流痰附論》對骨癆的病因病機進一步作了較詳細的論述,明確指出“痰”因正虛之體,遭外邪入侵和損傷而發。
現代一些將病變在骨骼的骨癆稱之為骨結核,病變在關節的骨癆稱為關節結核。
骨結核類型
從中醫角度分
熱毒型、虛寒型、毒滯血淤型。
1 ﹑喜涼惡熱,患部紅腫疼痛,朝輕暮重,膿包處按之有波動感,膿汁黃臭,脈象滑、散、舌紅,為熱毒型。
2 ﹑周身消瘦,面色無華,局部發涼,不紅不熱,膿稀量多,可沿松疏組織流注到遠離病灶的地方,形成竇道,潰口入不愈合,脈象沉細,舌質白膩,為虛寒型(主要形式)。
3 ﹑局部膚色暗紅,有瘀血點,固定性疼痛如針扎,并多呈持續性,患部活動受限,脈象沉澀,舌質暗紫,為毒滯血淤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