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鉻細胞瘤約占高血壓病因的0.5~1%。90%以上的患者可經手術治愈。因為本病發作時有引起急癥意外的危險,加之尚有一部分為惡性嗜鉻細胞瘤,故應及早診治。但由于患者常呈間歇性發作,給某些實驗及檢查帶來一定困難,所以,在檢查方法的選擇上應綜合考慮。
1.定性診斷
嗜鉻細胞瘤的診斷是建立在血、尿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物測定的基礎上的但因為嗜鉻細胞瘤在高血壓患者中的發病率并不高,不可能對每一位高血壓患者均進行篩查而且有些嗜鉻細胞瘤患者沒有高血壓如有以下情況則應進行診斷性檢查:有類似嗜鉻細胞瘤的典型的發作性癥狀而且伴有高血壓;高血壓對常規降壓藥反應不好;惡性高血壓或急進性高血壓(視網膜滲出性改變或伴有視盤水腫);服用降壓藥引起高血壓發作,尤其是在應用β受體阻滯劑后;在運動、手術誘導麻醉插管牽拉腹部臟器分娩或應用造影劑時引起發作性高血壓;家族成員有嗜鉻細胞瘤或有家族性MEN;血壓變化很大(如高血壓-低血壓交替);自發性的體位性低血壓;影像學檢查發現腎上腺意外瘤。
2.定位診斷
利用各種影像學檢查可協助對嗜鉻細胞瘤進行定位,來指導治療。
(1)B超
具有價格便宜簡便易行的優點可以檢出腎上腺內直徑>2cm的腫瘤,一般瘤體有包膜邊緣回聲增強,內部為低回聲均質如腫瘤較大,生長快時內部有出血、壞死或囊性變超聲表現為無回聲區但B超對于過小或是腎上腺外一些特殊部位的腫瘤(如頸部、胸腔內等)不能顯示
(2)CT
是目前首選的定位檢查手段。嗜鉻細胞瘤在CT上多表現為類圓形腫塊密度不均勻,出血區或鈣化灶呈高密度,增強掃描時腫瘤實質明顯強化,而壞死區無或略有強化CT診斷腎上腺內嗜鉻細胞瘤的敏感性達到93%~100%但特異性不高只有70%對于腎上腺外嗜鉻細胞瘤,如腹腔內小而分散的腫瘤不易與腸腔的斷面相區分,因此有可能漏診。
(3)MRI
在MRI的T1加權像實性腫瘤強度類似肝實質T2加權像信號較高。壞死、囊變區在T1像呈低信號,在T2像為高信號MRI診斷嗜鉻細胞瘤的敏感性及特異性與CT相似,其優勢在于是三維成像有利于觀察腫瘤與周圍器官與血管的解剖關系
(4)同位素131
Ⅰ標記MIBG掃描:MIBG(間碘芐胍)是NE的生理類似物可被攝取和貯存于嗜鉻細胞瘤內,經同位素131Ⅰ標記后能顯示瘤體此項檢查可以提供全身性的信息,尤其是腎上腺外的腫瘤和惡性嗜鉻細胞瘤及其轉移灶MIBG的特異性高達95%~100%,但是敏感性只有77%~90%。近年來,用123Ⅰ顯像質量更加清晰而且能結合SPECT進行斷層掃描對于復發性或惡性嗜鉻細胞瘤及腫瘤內有纖維化、解剖結構有變異、腫瘤位于少見部位的定位效果更好。在B超和CT未發現病變疑有異位腫瘤時MIBG顯像是診斷嗜鉻細胞瘤的首選檢查方法。
(5)靜脈插管
通過靜脈插管分段取血測定CA來明確定位診斷。因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已逐漸被無創性檢查所替代。
特別要注意的是,腔靜脈分段取血定位檢查,對嗜鉻細胞瘤定位,尤其對體積小的腫瘤、異位腫瘤或其他檢查未能定位的腫瘤,有較高的價值,可給CT掃描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