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是一組病因尚不明確的慢性非特異腸道炎癥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在我國隨著IBD患病率的增高,其鑒別診斷問題日益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重視。下面文章主要介紹感染性結腸炎和非感染性結腸炎的檢查。
1 感染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UC)和IC的臨床表現(如腹痛、結腸性腹瀉、粘液膿血便等)有共同之處,IC與初發型潰瘍性結腸炎(UC)難以區分。據報道國內將潰瘍性結腸炎(UC)誤診為IC者占21.6%,故只有結合病史、臨床癥狀、內鏡表現及病理結果,綜合判斷,方能加以鑒別。
(1)糞便微生物檢查
連續3次以上采用顯微鏡檢查新鮮糞便對于IC病原體的診斷非常重要。糞便培養也可鑒定侵襲性感染源的類別,在約50%的IC患者中糞便培養可獲陽性。通過 PCR等基因診斷技術來檢測糞便培養物或者活檢組織中微生物的DNA,可對致病微生物做出快速檢測。但當潰瘍性結腸炎(UC)并發感染時也可在其糞便中檢測到病 原體,應用抗感染治療后觀察療效,并隨訪予以鑒別。
(2)血清學診斷
核周型抗中性粒細胞抗體(pANCA)對潰瘍性結腸炎(UC)的診斷有高度特異性,Zholudev等報道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pANCA的陽性檢測率為70%,而其它研究顯示 IC病人pANCA均為陰性。在阿米巴性結腸炎患者血清中檢出阿米巴抗體的陽性率可高達80%~90%。ELISAs目前仍作為血吸蟲病診斷 的首選試驗。
(3) 結腸鏡下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在結腸鏡下均可見黏膜充血、水腫、紅斑、質脆、易出血和潰瘍形成,以及腔內存在滲出物等。
潰瘍性結腸炎(UC)病變多從直腸開始,呈連續性分布。病變明顯處可見彌漫性、多發性糜爛或潰瘍,潰瘍一般表淺。炎癥進展后可出現結腸袋囊變淺、變鈍或消失,以及大小不一的炎性息肉形成。
IC內鏡下表現多種多樣,分布不均勻或呈片狀分布。潰瘍可能較小或幾厘米大小,形態多變。潰瘍間的黏膜可能正常或呈發炎的顆粒狀,特異性的表現有助于IC的診斷,如阿米巴性燒瓶狀潰瘍、血吸蟲結節等。
當內鏡下鑒別IC和潰瘍性結腸炎(UC)有困難時,可根據情況選擇超聲內鏡或者雙氣囊小腸鏡作進一步檢查。
(4)組織病理學檢查
黏膜活檢進行組織病理檢查是診斷IC和潰瘍性結腸炎(UC)的可靠手段。典型潰瘍性結腸炎(UC)活動期的病理表現為:
① 固有膜內彌漫性慢性炎性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
② 隱窩炎癥或膿腫形成,黏膜糜爛潰瘍,肉芽組織增生。
③ 隱窩上皮增生,杯狀細胞減少等。
緩解期:
① 中性粒細胞消失,慢性炎性細胞減少。
②隱窩大小不一、形態不規則、排列紊亂。
③ 上皮與黏膜肌層間隙增大。
④ 潘氏細胞化生等。
急性IC黏膜隱窩多數正常,固有膜和隱窩上皮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恢復期IC常見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的隱窩炎,固有膜內大量漿細胞和上皮內淋巴細胞浸潤,可伴有隱窩結構破壞,這和潰瘍性結腸炎(UC)很難鑒別,但組織活檢示病原體陽性有助于IC的確診。
2、非感染性結腸炎
(1)放射性結腸炎
RC病人有放射治療史,在照射過程中或照射后發病,亦表現為腹痛、腹瀉、粘液血便。晚期RC,尤其是最初癥狀不嚴重,直到放療結束后數年才就診者易被誤診為潰瘍性結腸炎(UC)。
鑒別要點:
①慢性RC多有自限性,但是持續時間往往差異很大,從3個月到30年。
②內鏡檢查示,RC受累腸道受照射區域的影響,可從回腸至直腸、 乙狀結腸,多見腸瘺及腸腔狹窄,腸壁可見潰瘍形成,表面附有灰白色苔樣或壞死物等。
③活組織檢查RC見病變常累及腸壁全層、黏膜上皮異常增殖、血管內膜下出現多量泡沫細胞等
④詳細詢問病史可明確診斷。
(2) 缺血性結腸炎
缺血性結腸炎是由于結腸供血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結腸壁缺氧損傷導致的急性或慢性病變,表現為腹痛、腹瀉及血便,嚴重者可致腸壞死、穿孔、腹膜炎 及感染性休克。它發于老年人,有基礎病變;突然起病,病程短;腹痛突出,有時較劇,鮮血便,病情變化快;鋇劑灌腸有指壓痕癥;內鏡檢查好發部位為結腸脾曲 附近,很少累及直腸,局限性分布,有藍黑色小斑點,多見腸管狹窄,病變界限清楚;病理組織學檢查見小血管內血栓形成,巨噬細胞內含鐵血黃素沉著及炎性肉芽 腫形成;螺旋CT造影見動脈閉塞現象、側枝血管形成及結腸供血減少等;隨訪觀察恢復快,血管造影有變化。
潰瘍性結腸炎好發于青壯年;起病緩慢,病程長;腹痛多為隱痛,粘液膿血便,病情變化慢;內鏡檢查好發部位為左半結腸,以直腸、乙狀結腸多見,連續性分布,無黑色小斑點,少見腸管狹窄,病變界限不清;隨訪觀察變化慢,血管造影無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