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炎是常見的一種腎病,這類疾病正在越來越嚴重的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不過有很多腎炎病人在治療腎炎上存在著一些誤區,往往由此而導致不能進行徹底的治療。腎炎治療可能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因為腎炎往往關系著很多方面,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那么,腎炎治療常見誤區有哪些呢?
誤區一:腎炎是不治之癥。醫生介紹,腎炎不僅能治,而且絕大多數通過積極合理的治療可以臨床緩解或完全控制。療效的好壞主要取決于診療是否及時、合理,更重要的是與病人自身的保健措施有關(如飲食、休息等)。
誤區二:腎功能正常即可排除患腎病的可能腎臟具備很強的儲備能力,輕微病變不容易表現出來。只有腎臟損害超過50%才失去代償能力,表現出腎功能衰竭的癥狀。目前,最常用的腎功能檢查方法是測定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這兩項指標在損害超過50%以上,才會異常升高。因此,腎功能正常也可能患有腎臟病,需由專科醫生做進一步檢查。
誤區三:尿中蛋白、紅細胞多說明腎臟病變嚴重尿中蛋白質、紅細胞多不一定表明病變嚴重。要防止過分強調消除蛋白尿、血尿而使用大量藥物過度治療,尤其要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
誤區四:忌鹽禁水民間傳說腎炎病人要忌鹽百日,在閩南地區流行甚廣。醫生指出,“吃鹽越少越好”或“禁用食鹽”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對于沒有水腫、高血壓和尿量減少的病友,醫生建議“限鹽不限水”。每日食鹽攝入量為5克,飲食清淡為主,不宜進食咸菜、腌制品等。對于有水腫、高血壓或尿量減少的病友,則應該“水鹽雙限”,即嚴格限制水和食鹽的攝入。每日食鹽攝入量為3克。
誤區五:吃腎補腎有人認為吃動物腎臟可以滋補自體的腎臟,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動物腎臟雖然蛋白質含量較高,但不宜食用,因為這類食物除膽固醇高外,嘌呤成分含量也很高,它們不但不起營養作用,反而加重腎臟的負擔,引起不良后果。而且動物腎臟,如豬腰往往有大量重金屬(如鎘、鋁等)沉積,進食后對人體腎臟會產生毒性作用。
誤區六:腎炎患者要少進蛋白蛋白質是人體的必需營養素,是人體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蛋白質分解代謝產物由腎臟排泄,腎功能障礙時,這些產物排泄受阻,會給人體帶來很多不良影響。同時蛋白質中的某些氨基酸,可以使腎臟內血流及壓力發生改變,腎功能惡化。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患者只要腎功能正常,就不能以素食為主,應攝入一些人體利用度較高而對腎臟排泄要求較低的蛋白質,如牛奶、雞蛋、魚等。
誤區七:濫用腎毒性藥物由于腎臟血流量極大,每分鐘從心臟排出的血液約25%流經腎臟,是人體血液灌注最多的器官,加上腎臟毛細血管十分豐富、耗氧量大、老年腎儲備能力減退等因素,藥物隨血流進入腎臟后容易造成腎臟損傷。當患有腎臟疾病或腎功能減退時,藥物更易對腎臟造成毒性反應或誘發免疫反應,加重腎臟損傷。
誤區八:相信偏方。醫生指出,有病亂投醫是久治不愈病人的一種心態,偏方治大病也是病人求治心切的一種心理寄托。但腎炎根據臨床及病理改變分數十至數百種,不同種類的腎炎其病因、病變性質及輕重完全不同,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用一種偏方來治療所有類型的腎臟病顯然不合適。
誤區九:中藥無毒中草藥腎毒性目前已得到證實,引起腎損害的中藥最常見的是木通、防己及其中成藥制劑,均含有主要成分馬兜鈴酸,腎臟損害主要表現為急性腎衰、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小管間質損傷,稱為“馬兜鈴酸腎病”。
溫馨提示:腎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保持樂觀的心態,樹立信心,堅持與疾病作斗爭。腎炎病程長,纏綿難愈,且容易反復,醫患要有信心,堅持治療,才可望告愈。另外也要注意飲食,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有效促進病情的恢復。在日常飲食方面,應控制鈉鹽的攝入。如既有高血壓又有顯性水腫的病人每天鈉鹽的攝入不超過3g,還有一個,就是要嚴格控制水份的入量,計算公式:前天總入量=24小時尿量1+500ml,那么就是你當天水分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