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組織如果異常生長,就會出現腫瘤,它在人體內沒有任何功用,并且常會妨礙正常的身體機能。腫瘤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良性腫瘤可在任何部位出現,但它不會擴散,而且通常在切除后,不再復發。雖然良性腫瘤只固定生長于某處,但它通常應被切除,因為它不僅有時會壓迫附近的器官,有少數良性腫瘤后來還會變成惡性的。與良性腫瘤相反,惡性腫瘤會擴散至其他部位,而且即使切除后,仍可能復發。惡性腫瘤應盡早治療。
腫瘤的形成似乎與環境及飲食兩大因素有關。當患者改變飲食習慣,并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以后,有些人的腫瘤變小,甚至消失了。這是因為適當的飲食能增強免疫系統,進而抑制腫瘤的生長。
一、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普遍提高防癌意識。
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征兆,常常構成腫瘤的早期癥狀,應當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防癌意識,使之充分重視癌腫的早期警號:
(1)長期咳嗽時,應注意咳出的痰中是否有血絲摻雜,注意咳嗽的時間,胸痛的部位,血量的多少,血絲的顏色等。
(2)食欲不振并出現消瘦、上腹痛時,若伴有惡心嘔吐,要注意觀察嘔吐物中是否帶有黑褐色內容物,注意觀察大便是否呈柏油狀或帶血,大便的形狀是否有改變。
(3)女性月經過后一周時,對照鏡子觀察自己乳房的外形有無改變,乳頭是否凹陷,將對側手指并攏,觸摸乳房是否有腫塊;腫塊的硬度、活動度如何,是否與皮膚粘連;乳房表面皮膚是否有“桔皮樣”改變;有腫塊的乳房同側腋窩是否有腫大的淋巴結。
(4)女性每天或每周觀察白帶中是否混有血性分泌物,白帶是否帶有腥臭味。
(5)每天大、小便的習慣有無改變,特別注意大便時有無疼痛感、下墜感及糞便的外形有無改變。小便時觀察射程是否縮短,有無白色分泌物排出,有無血尿,會陰部是否有不適感等。
(6)長期聲音嘶啞時,應對照鏡子,張大口深呼吸,觀察咽喉部有無腫大的扁桃體及其它腫物。
(7)長期原因不明發熱時,應注意測量體溫,每日4次,早、中、晚、夜間各一次,連測3天,并做記錄。必要時查血常規、血沉等。
(8)男性應注意陰莖包皮是否過長,尿道口是否有潰瘍結節,陰莖冠狀溝是否有易出血的菜花樣腫物。
二、大力開展瘤普查工作,對提高早期腫瘤發現率有積極作用。
如我國自70年代初采用甲胎蛋白普查以來,使肝癌診斷進入無癥狀的階段,一些早期肝癌獲得治愈的良好效果。
三、高度重視對癌前病變的治療和隨訪。
研究認為:良性疾病的癌變過程是細胞部分變質,從激發階段到促進階段的過程。良性細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先變成潛伏的腫瘤細胞(激發階段),其變化不是不可逆的。若繼續受致癌因素的作用,潛伏的腫瘤細胞就會形成真正的腫瘤(促使階段)。癌前病變近似激發階段改變,應當及時治療以免變成癌腫。
溫馨提示:要做到早期發現與早期診斷腫瘤,除依靠腫瘤防治中心的醫師和防癌普查以外,人們應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各種癌癥的報警信號,并經常進行自我檢查,才能更好的預防腫瘤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