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畸形亦稱血管瘤,畸形血管破裂出血為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多見于男性青年。根據誘發原因與發病特點腦血管畸形具體可分為靜脈血管瘤、動靜脈畸形、海綿狀血管瘤、先天性顱內囊性動脈瘤四大類。下面就不同種類的腦血管畸形癥狀做詳細分析,幫助大家更好的認識該病。
腦血管畸形的分類癥狀剖析
1、靜脈血管瘤
較常見,好發于大腦半球,多見于年長兒。主要表現是癲癇(癲癇【譯】:慢性反復發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綜合征。以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反復癇性發作為特征。)發作,罕見出血,也可能無癥狀。神經影像可見lmm至數cm直徑的血管畸形、約15%有鈣化。治療以保守對癥為主。
2、動靜脈畸形(AVM)
又分為典型者和Galen大靜脈畸形兩種。典型AVM多位于大腦半球,也見于丘腦、基底節或腦干,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是一團動脈和靜脈雜亂的血管,沒有毛細血管床。出現癥狀的年齡由新生兒至年長兒不等。AVM未破裂前,可無任何癥狀;亦可有發育延緩、癲癇發作、頭痛、偏癱、視力障礙;體積大者可有顱內壓增高、腦積水、進行性神經癥狀、頭圍增大、顱內血管雜音等。如AVM破裂,則發生出血性腦卒中、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內出血。由于AVM內部血管阻力低下,動脈血被分流到畸形內,使正常(甚至遠隔)的腦組織灌注不良、慢性缺血,從而引起進行性神經功能缺陷。PET也證明此現象。
3、海綿狀血管瘤
多見于大腦半球,為密集的薄壁血管。兒童期常無癥狀而被偶然發現。一般到年長兒或成人才出現癥狀,主要是癲癇、頭痛、腦內出血。CT可見桑椹狀病灶。MRI的T2相顯示中心明亮而圍繞以暗環的影像。常見家族性病例,為顯性遺傳。本病也可見視網膜、肝、腎、皮膚的相似海綿狀血管瘤。對于出血危儉性不大的病例可先觀察,必要時手術。
4、先天性顱內囊性動脈瘤
在小兒較少見。主要發生于顱底部的頸內動脈分又,前、后交通動脈處,或椎基底動脈。動脈局部的彈力層和肌層變弱,而突出為瘤,一般在1cm以下。臨床癥狀主要是急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實質出血或腦室內出血。未破裂之前則常被忽視,可有頭痛及局部壓迫癥狀,特別是顱神經麻痹。家族性囊性動脈瘤常為多發。本病也常伴全身病和其他血管病,如AVM、主動脈縮窄、多囊腎、煙霧病等。MRI和MRA可助診斷,但血管造影更為可靠。本病還應與獲得性腦動脈瘤鑒別,如外傷性、感染性等。本病易有復發性出血,故應手術治療。
溫馨提示:腦血管畸形就像隱藏在腦內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在沒有發病的時候,多數患者一般沒什么感覺,所以發病之前很少能發現。而一旦由于情緒激動或遇到其它刺激時,變薄的畸形血管就可能由于不能承受突然升高的壓力而破損出血。可以說保持樂觀的情緒,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腦血管病圖解》《腦血管病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