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軟骨段在解剖上正常,但其機能發生障礙,即咽鼓管咽口被動開放而不能主動開放。與一般炎性水腫所致的咽口阻塞有所區別。根據病史和體征,用Valsalva通氣法檢查正常者,多診斷為咽鼓管阻塞。最好進行聲導抗檢查。本癥吞咽和呵欠時鼓室壓不變,用力捏鼻鼓氣時有氣體進入鼓室。耳鏡檢查鼓膜多混濁,內陷,有時鼓室內積液。最好進行聲導抗檢查。
咽鼓管檢查(examination of eustachian tube)是將空氣經咽鼓管吹入中耳,以檢查咽鼓管的通暢度、有無狹窄和阻塞、鼓室外有無液體存留,并進行治療的方法。
(一)正、負壓平衡穿孔試驗法:用聲阻抗-導納測試儀的氣泵壓力系統檢查咽鼓管平衡正、負壓功能。將探頭置于外耳道內,密封固定。分別于外耳道加壓或減壓,觀察外耳道內壓力改變及吞咽后的改變。若咽鼓管不通,則壓力變化不大。
(二)滴藥法:自外耳道滴入0.25% 氯霉素液,連續壓耳屏或作吞咽動作,如咽部感到苦味,表明咽鼓通暢;如反復吞咽仍無苦味感覺,說明咽鼓管不通。
(三)導管吹張法(eustachiancatheterization):患者與檢查者接好耳聽管,將管徑大小適合的咽鼓管導管彎端向下,沿鼻底向后輕輕放入,直至鼻咽后壁,將導管向內轉90°,然后向外拉出,使管端鉤到鼻中隔后緣,再將導管彎端向下轉180°,以使其前端進入咽鼓管咽口,固定后用吹張球在導管后端口進行吹張,如于耳聽管中聽到進氣聲,則示導管位置正確,并根據進氣聲來判斷咽鼓管阻塞、狹窄等情況。亦可將導管伸至咽后壁,再向外轉90°,邊外轉邊前拉,當管端滑過咽鼓管隆突進入咽鼓管咽口時有落空感,然后固定打氣(圖2-22)。
(四)經咽鼓管傳聲檢查法(sonotubometry):用聲管儀進行檢查。經鼻腔給予5K、6K、7K或8KHz高頻聲信號,當吞咽時波經咽鼓管傳入中耳腔,測定外耳道聲壓的變化而間接地評定咽鼓管功能。此聲壓改變可用曲線表示,對照靜止及吞咽時曲線的特征及振幅大小,分析咽鼓管功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