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夏天漸行漸遠,但因為秋季氣溫驟升驟降,導致人體血管收縮工作難以跟上溫度的變化,是誘發腦血管病的高發季節。特別是老年人,在秋季由于受冷空氣刺激容易致使血壓升高導致中風。那么,在秋季應該如何預防中風發生?
中風多發生在秋季需提高警惕
中風是人們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中風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和并發癥多的特點。導致中風的因素包括家族遺傳史、年齡、性別甚至種族,中風的發病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一些疾病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也與中風有關,其中高血壓是公認的首要危險因素。
中風多發生在秋季需提高警惕
秋季是高血壓患者維持血壓水平的關鍵時期,同時也為高血壓患者過冬做必要的準備。很多患者夏天時會減少藥物的服用劑量以適應季節變化,到了秋天天氣變涼應該及時調整用藥,將血壓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降低秋季腦中風的風險。
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應該特別留意鼻出血癥狀。在中老年人中,高血壓性鼻出血比較常見。秋季空氣干燥,鼻出血較為多見,高血壓性鼻出血往往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實際上,有40%的鼻出血是由高血壓引起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在鼻出血后1~6個月內發生中風的可能性約為50%。
秋季天氣“燥”易發中風
從中醫角度來看,秋季主氣為“燥”。表現為氣候干燥,空氣中水分缺乏,當“燥”入侵人體時,即為燥邪。“燥性干澀,最易損傷人體津液,讓人體出現口干咽燥、皮膚干燥、大便干結等干燥的癥狀。當燥邪傷津太過,就會損及陰液。”“秋有初秋和深秋之分,因而所產生的燥又可分為溫燥和涼燥。”初秋有夏熱之余氣,久晴無雨,秋陽以曝,燥與熱相合侵犯入體,導致溫燥的發生;深秋接近冬季,北風起,天氣轉寒涼,當秋天的余燥與寒相合侵犯人體,導致涼燥的發生。
初秋溫燥為病,既有燥邪易傷陰津,又有溫熱之邪,易傷津耗氣,兩邪相合,陰傷更甚,陰不制陽,化生瘀痰,痹阻腦脈;深秋涼燥為病,既有燥邪傷及陰津,又有寒涼之邪,其性收引凝滯,收引則經脈拘攣,凝滯則血行澀滯不暢,兩邪相合,則血行不暢,痹阻腦脈。因此秋天易感受燥邪,至腦脈痹阻,經絡不通,清竅蒙閉,導致中風的高發。這就是秋季中風高發的原因。
“春捂秋凍”是民間常用的養生方法,但并非人人皆宜,特別是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秋天來臨,氣候變涼,特別是在霜降之后,天氣由涼轉寒,人體受到寒冷空氣刺激后,常導致交感神經異常興奮,全身毛細血管痙攣性收縮,引起血壓升高。此時,血小板也易于凝集而形成血栓。血液黏稠度加大,血凝時間縮短,進一步促使血壓的增高和血栓的形成。再加上中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應激性和抵抗力降低,因此極易導致中風的發生。